Re现在的《二泉映月》
浏览量:9352 回帖数:0
1楼
阿炳的演奏录音是我们国家的一笔珍贵遗产,我曾经在刘承华老师的
课上听到过一次,近年好像有出版的了,不过钢丝录音保护不当,开
头一段残损严重。
现在的演奏家的确跟当时阿炳自己的处理很不一样,不过倒不是你说
的忧郁和苍凉,反而是明显感受到一种刚健的骨气和不灭的希望。从演奏
上来说,他所用的胡琴琴弦是老中弦,即一粗弦一中等弦,这是从前民间
的一种用弦方法;而刘天华把二胡形制改了以后,由于粗弦易出噪音,他
用的是中弦和细弦,时至今天,大家用的二胡已经都是这样的了,这也是
现在听不到象那样刚健的声音的一个重要原因。
演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决不能说只有作曲者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每位钢琴家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贝多芬。现在的个别《二泉映月》的演奏
确实有些病态,把它变成了纯粹的哀怨之音。但我觉得我们必须给演奏家
们足够的宽容,让他们去发展;中国大部分乐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过
了一代代艺人的改编和发展,后人的东西真的就比不上阿炳自己的么?我
看未必,起码我觉得彭修文先生改编的民乐合奏曲就比原来更有深度。
据我所知,一些杰出演奏家如闵惠芬就曾经认真研究过阿炳的录音并
发表了很独到的见解,他们的确是立足传统的,这一点不用我们担心。^_^
真是阿炳拉的吗?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极尽秀丽的铺张,仿佛是在述说着
一幅春江花月夜,哪有一个瞎子应有的忧郁和苍凉?
阿炳的演奏录音是我们国家的一笔珍贵遗产,我曾经在刘承华老师的
课上听到过一次,近年好像有出版的了,不过钢丝录音保护不当,开
头一段残损严重。
现在的演奏家的确跟当时阿炳自己的处理很不一样,不过倒不是你说
的忧郁和苍凉,反而是明显感受到一种刚健的骨气和不灭的希望。从演奏
上来说,他所用的胡琴琴弦是老中弦,即一粗弦一中等弦,这是从前民间
的一种用弦方法;而刘天华把二胡形制改了以后,由于粗弦易出噪音,他
用的是中弦和细弦,时至今天,大家用的二胡已经都是这样的了,这也是
现在听不到象那样刚健的声音的一个重要原因。
演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决不能说只有作曲者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每位钢琴家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贝多芬。现在的个别《二泉映月》的演奏
确实有些病态,把它变成了纯粹的哀怨之音。但我觉得我们必须给演奏家
们足够的宽容,让他们去发展;中国大部分乐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过
了一代代艺人的改编和发展,后人的东西真的就比不上阿炳自己的么?我
看未必,起码我觉得彭修文先生改编的民乐合奏曲就比原来更有深度。
据我所知,一些杰出演奏家如闵惠芬就曾经认真研究过阿炳的录音并
发表了很独到的见解,他们的确是立足传统的,这一点不用我们担心。^_^
真是阿炳拉的吗?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极尽秀丽的铺张,仿佛是在述说着
一幅春江花月夜,哪有一个瞎子应有的忧郁和苍凉?
发表于 2012/12/4 20:5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