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
浏览量:5673 回帖数:0
          
            
            1楼
          
            
              
近闻中国昆曲艺术和□□国家的18项文化遗产同被联合国科教文 组织宣布为"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该组织总干事松浦晃 一郎还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
对它们加以保护、保存,俾之复 兴。
这不但使关心昆曲的人们欢欣鼓舞,就是对昆曲毫无所知的,也 颇有人为之雀跃,
因这为中国文化的辉煌又提供了一个例证。然而, 我想,与此同时必须郑重考虑的昆曲
保护、复兴的问题,却是颇为棘 手的事。
这几十年来,昆曲的不景气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虽然在1956年 上演的《十五贯》
由于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一些别的原因,一时盛 况空前,但就总体来说,昆曲在上世
纪的五六十年代仍是观众很少的 一个剧种,以致上海当时只是成立了京昆剧团而不成立
单独的昆剧团; 听说那就是考虑到昆曲观众少,单独的昆剧团必须独立运作,困难太
多之故。到八九十年代,不但昆曲的观众进一步减少,而且在市场体 制的影响下,观众
稀少的昆曲演员以及编导人员的待遇实在太低,这 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可以说,
昆曲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乃是昆曲与今天的观众---尤其是 青年观众之间存在巨
大的距离,而且无法消除或缩小。我在1994年发 表于《上海戏剧》第一期上的《神圣忧
思录:杂谈中国戏曲的前景》 中曾对此作过分析,到今天也仍是这样的看法。现转述于
下:
昆曲是一门造诣很高的艺术;而任何艺术的兴盛都有其一定的背 景和需要。在明代
万历时期迅速兴盛起来的昆曲,本是与当时士大夫 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相一致的。他
们所欣赏的,是闲适与空灵。前 者导致昆曲节奏的舒缓,后者形成昆曲轻灵曼妙的艺术
境界。同时,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不免含有对□□、人生的哀愁、悲凉,从而在 音
乐、唱腔上也常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致。到清代乾隆时期,市民 阶层的力量较之晚明
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可以通过经济力量来使戏 曲较好地为自己服务,而舒缓、惆怅、
轻灵、曼妙对他们原来就不很 适合。他们在万历时期之所以接受昆曲,乃是因为他们还
无力改变戏 曲的面貌,□□剧种的艺术水平又较昆曲差得太多,于是只好跟着士 大夫
一起看昆曲。而一旦戏曲必须考虑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时, 昆曲独尊的局面就再
也维持不下去了。恰好乾隆时期的多数士大夫也 已趋向务实而不崇尚空灵,考据学---
所谓乾嘉学派---的兴起 就是明显的标志;轻灵曼妙的昆曲在士大夫中的市场也日渐萎
缩。所 以,乾隆时期成了昆曲由盛到衰的转折期。代之而起的,是梆子腔、 二黄调等
地方剧种。到了清末,京剧终于取代昆曲而高踞剧坛盟主的 宝座。从那以后,昆曲更其
颓势难挽;1956年《十五贯》的上演,即 使撇开其与昆曲传统的关系不谈(那将在下文
涉及),也只不过是给 昆曲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而已。
至于今天,绝大多数青年都在拼搏,闲适与他们无缘。在拼搏中, 无论是失败的悲
苦、成功的欢欣、挣扎的惨酷、奋进的豪壮,其感情 都是强烈甚或不免粗糙的,又哪能
体味空灵?他们与节奏舒缓、轻灵 曼妙的昆曲的距离无法弥合,乃是不言而喻的事。何
况这里还存在着 思想意识、时代背景的差别。例如,《玉簪记》的《琴挑》,是一出
写男女恋爱的相当优美的昆曲折子戏,但那种遮遮掩掩、假撇清地谈 恋爱的方式,只有
在观众也承受着"男女之大防"的重压时才会引起 共鸣,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城市青年来
说,它至多只能成为一种漠然 观赏的对象。
正因如此,在今天而要保存和复兴昆曲,切不可幻想通过所谓" 改革"来缩小甚或消
除其与今天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因为,上述的那 些昆曲艺术特色,其实就是昆曲的艺术
生命之所在。不对它们作较大 的改变,昆曲与今天人们的距离就无法缩小;倘作较大的
改变,昆曲 就消失了,也许还剩下一具面目全非的躯壳。这不是保护和复兴昆曲, 而
是糟蹋与毁灭昆曲。
再说,昆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必须与优美的曲词、优美的音乐 (包括唱腔)、优
美的动作相互配合,才能成为完美的演出。但今天 还有谁写得出诸如《牡丹亭.游园惊
梦》、《玉簪记.琴挑》、《宝 剑记.夜奔》、《虎囊弹.山门》那样美的唱词,能够
填出在音乐上 完全符合曲牌要求的曲词,能够设计出与此种曲词、音乐相配合的优 美
的动作?这并不是今人的才华不如古人,而是今天的人的生活情趣、 艺术趣味、从小所
受的教育与古人的差别太大,二者难以调和。所以, 今天如要编新的昆曲剧本,必然神
形俱失,连貌合神离都难以做到; 如要对原有的昆曲剧本加以改动,则难免佛头着粪。
从上世纪八十年 代以来,曾上演过好些新编与改编的昆曲剧本,但有哪一出是具有艺
术生命力、能够传下去的呢?
有人也许会以《十五贯》在五十年代的轰动来驳斥我的看法。然 而,《十五贯》在
多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艺术特色?或者说,我们 从《十五贯》中能看到昆曲的多少原
貌?假如我们今天所有的昆曲都 是《十五贯》式的,那么,从万历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化
遗产、艺术瑰 宝的昆曲是否就已保存下来了甚或得到了复兴呢?我绝无否定《十五
贯》成就之意,我想说的只是:《十五贯》已非原来意义上的昆曲。
因此,为了保存和复兴昆曲,我以为必须做到:第一,把昆曲的 传统艺术特色完整
地保存下来,这种特色是体现在各个剧本及其演出 中的,因此必须把有关的资料通过录
像、录音等方式尽量予以汇集和 留传;第二,必须形成一支能充分保持和弘扬昆曲优秀
传统的队伍; 第三,至少有一两个水平很高的昆剧团,由国家或大企业来不断提供 资
金(非营利性的),其主要演员的待遇应不低于我国待遇最高的大 学教授(因大学教授
之间的实际待遇差别也很大),其余依次类推; 第四,必须在全□□形成一种理解昆曲
的价值和尊重昆曲的风气,高级知识分子应把不能欣赏昆曲作为文化素养上的缺憾,而
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出版一系列阐述昆曲的书刊、举办一系列讲座、在大学里 开设
相应的课程,还应组织专家对此进行指导,以免粗制滥造甚或错 误百出的东西贻误读者
(这样的东西现在已经出现了)。当然,这只 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如果连这也做不
到,那么,保存和复兴昆曲就 无从谈起。
以上的设想,似乎只注意了保存,而没有强调发展和改革。但是, 即使真应加以发
展和改革,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放在第二步,把昆曲 的特色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再说;免
得发展与改革既不成功,应该保存 的却已来不及保存了。 文汇报
            
            
       
              
                  
            
          
          
        近闻中国昆曲艺术和□□国家的18项文化遗产同被联合国科教文 组织宣布为"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该组织总干事松浦晃 一郎还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
对它们加以保护、保存,俾之复 兴。
这不但使关心昆曲的人们欢欣鼓舞,就是对昆曲毫无所知的,也 颇有人为之雀跃,
因这为中国文化的辉煌又提供了一个例证。然而, 我想,与此同时必须郑重考虑的昆曲
保护、复兴的问题,却是颇为棘 手的事。
这几十年来,昆曲的不景气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虽然在1956年 上演的《十五贯》
由于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一些别的原因,一时盛 况空前,但就总体来说,昆曲在上世
纪的五六十年代仍是观众很少的 一个剧种,以致上海当时只是成立了京昆剧团而不成立
单独的昆剧团; 听说那就是考虑到昆曲观众少,单独的昆剧团必须独立运作,困难太
多之故。到八九十年代,不但昆曲的观众进一步减少,而且在市场体 制的影响下,观众
稀少的昆曲演员以及编导人员的待遇实在太低,这 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可以说,
昆曲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乃是昆曲与今天的观众---尤其是 青年观众之间存在巨
大的距离,而且无法消除或缩小。我在1994年发 表于《上海戏剧》第一期上的《神圣忧
思录:杂谈中国戏曲的前景》 中曾对此作过分析,到今天也仍是这样的看法。现转述于
下:
昆曲是一门造诣很高的艺术;而任何艺术的兴盛都有其一定的背 景和需要。在明代
万历时期迅速兴盛起来的昆曲,本是与当时士大夫 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相一致的。他
们所欣赏的,是闲适与空灵。前 者导致昆曲节奏的舒缓,后者形成昆曲轻灵曼妙的艺术
境界。同时,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不免含有对□□、人生的哀愁、悲凉,从而在 音
乐、唱腔上也常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致。到清代乾隆时期,市民 阶层的力量较之晚明
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可以通过经济力量来使戏 曲较好地为自己服务,而舒缓、惆怅、
轻灵、曼妙对他们原来就不很 适合。他们在万历时期之所以接受昆曲,乃是因为他们还
无力改变戏 曲的面貌,□□剧种的艺术水平又较昆曲差得太多,于是只好跟着士 大夫
一起看昆曲。而一旦戏曲必须考虑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时, 昆曲独尊的局面就再
也维持不下去了。恰好乾隆时期的多数士大夫也 已趋向务实而不崇尚空灵,考据学---
所谓乾嘉学派---的兴起 就是明显的标志;轻灵曼妙的昆曲在士大夫中的市场也日渐萎
缩。所 以,乾隆时期成了昆曲由盛到衰的转折期。代之而起的,是梆子腔、 二黄调等
地方剧种。到了清末,京剧终于取代昆曲而高踞剧坛盟主的 宝座。从那以后,昆曲更其
颓势难挽;1956年《十五贯》的上演,即 使撇开其与昆曲传统的关系不谈(那将在下文
涉及),也只不过是给 昆曲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而已。
至于今天,绝大多数青年都在拼搏,闲适与他们无缘。在拼搏中, 无论是失败的悲
苦、成功的欢欣、挣扎的惨酷、奋进的豪壮,其感情 都是强烈甚或不免粗糙的,又哪能
体味空灵?他们与节奏舒缓、轻灵 曼妙的昆曲的距离无法弥合,乃是不言而喻的事。何
况这里还存在着 思想意识、时代背景的差别。例如,《玉簪记》的《琴挑》,是一出
写男女恋爱的相当优美的昆曲折子戏,但那种遮遮掩掩、假撇清地谈 恋爱的方式,只有
在观众也承受着"男女之大防"的重压时才会引起 共鸣,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城市青年来
说,它至多只能成为一种漠然 观赏的对象。
正因如此,在今天而要保存和复兴昆曲,切不可幻想通过所谓" 改革"来缩小甚或消
除其与今天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因为,上述的那 些昆曲艺术特色,其实就是昆曲的艺术
生命之所在。不对它们作较大 的改变,昆曲与今天人们的距离就无法缩小;倘作较大的
改变,昆曲 就消失了,也许还剩下一具面目全非的躯壳。这不是保护和复兴昆曲, 而
是糟蹋与毁灭昆曲。
再说,昆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必须与优美的曲词、优美的音乐 (包括唱腔)、优
美的动作相互配合,才能成为完美的演出。但今天 还有谁写得出诸如《牡丹亭.游园惊
梦》、《玉簪记.琴挑》、《宝 剑记.夜奔》、《虎囊弹.山门》那样美的唱词,能够
填出在音乐上 完全符合曲牌要求的曲词,能够设计出与此种曲词、音乐相配合的优 美
的动作?这并不是今人的才华不如古人,而是今天的人的生活情趣、 艺术趣味、从小所
受的教育与古人的差别太大,二者难以调和。所以, 今天如要编新的昆曲剧本,必然神
形俱失,连貌合神离都难以做到; 如要对原有的昆曲剧本加以改动,则难免佛头着粪。
从上世纪八十年 代以来,曾上演过好些新编与改编的昆曲剧本,但有哪一出是具有艺
术生命力、能够传下去的呢?
有人也许会以《十五贯》在五十年代的轰动来驳斥我的看法。然 而,《十五贯》在
多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艺术特色?或者说,我们 从《十五贯》中能看到昆曲的多少原
貌?假如我们今天所有的昆曲都 是《十五贯》式的,那么,从万历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化
遗产、艺术瑰 宝的昆曲是否就已保存下来了甚或得到了复兴呢?我绝无否定《十五
贯》成就之意,我想说的只是:《十五贯》已非原来意义上的昆曲。
因此,为了保存和复兴昆曲,我以为必须做到:第一,把昆曲的 传统艺术特色完整
地保存下来,这种特色是体现在各个剧本及其演出 中的,因此必须把有关的资料通过录
像、录音等方式尽量予以汇集和 留传;第二,必须形成一支能充分保持和弘扬昆曲优秀
传统的队伍; 第三,至少有一两个水平很高的昆剧团,由国家或大企业来不断提供 资
金(非营利性的),其主要演员的待遇应不低于我国待遇最高的大 学教授(因大学教授
之间的实际待遇差别也很大),其余依次类推; 第四,必须在全□□形成一种理解昆曲
的价值和尊重昆曲的风气,高级知识分子应把不能欣赏昆曲作为文化素养上的缺憾,而
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出版一系列阐述昆曲的书刊、举办一系列讲座、在大学里 开设
相应的课程,还应组织专家对此进行指导,以免粗制滥造甚或错 误百出的东西贻误读者
(这样的东西现在已经出现了)。当然,这只 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如果连这也做不
到,那么,保存和复兴昆曲就 无从谈起。
以上的设想,似乎只注意了保存,而没有强调发展和改革。但是, 即使真应加以发
展和改革,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放在第二步,把昆曲 的特色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再说;免
得发展与改革既不成功,应该保存 的却已来不及保存了。 文汇报
                    
	
发表于 2011/7/23 20:5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