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寨情歌
浏览量:5773 回帖数:0
          
            
            1楼
          
            
              
我按照ftp里录音的次序,这是第一个。
这首作品我因为听过中央团笛子首席王次恒的演奏录音,还比较熟悉。录音我已
经上传到ftp/upload下,李科同学可以自己对比学习。
1 乐器问题
硬件上的问题是很明显的,葫芦丝的全按基音严重偏低。基音音准是葫芦丝质
量好坏的重要判断依据,而且它的基音不能像笛箫一样修理,只能非常细致地调整
簧片,这项工作技术难度非常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耐心。葫芦名家作高档葫芦的时
候要把成品至少放置一年,让它感受四季的气候变化并分别对簧片进行调节以使之
适应,到了异地演奏家手里头一两年有了问题还要再调。这也是极品葫芦丝价值近千
的重要原因。
2 技术问题
在演奏上,由于有音乐底子,乐感还是不错的,很注意强弱虚实的变化和滑音等
技巧的运用,这是一种比较正确的意识。但是管乐器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管乐,气
息是一切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的根本,尤其这种温婉柔和的葫芦曲,一切必须建立在
一条稳定的旋律线条上。我自己也走过这样的弯路,早早去追求一些技巧,忽略的最
根本的东西——旋律主线。
“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对葫芦丝来说,后者更为突出。要让听众感到有一条
平稳的线条贯穿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强奏不爬坡,弱奏不塌方。李科的演奏至少
有三个问题都缘由于气息控制:音头不稳,偏“冲”;音头过后故意弱奏取得柔和的
效果,却没有支持住,“塌方”了;音尾强而时有失控感,“爬坡”;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就是音尾出现低3,即所谓“狼音”。葫芦丝虽一吹就响易于入门,不过
“狼音”关,就不能算进得厅堂。要消除狼音,消除强噪若虚,给观众以旋律平稳的
印象,必须让气息有稳定可靠的支撑点,以科学的腹式或胸腹式呼吸方法,以膈肌为
呼吸动力源,以小腹控制气息(注意,一定是小腹),也就是所谓“气沉丹田”;再
就要注意嘴劲不可松动,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音尾的处理尤其是个问题,只有小腹收住了,才不会掉到狼音上去。而且,要想
顺利完成吐奏段落,不用小腹“迸”来配合是不可能利落的。
解决方案,我以为就是按正确的控制呼吸的方法踏踏实实地练基本功,不要任何
装饰音和指花,踏踏实实一个音一个音地吹长音,要两头中间一般粗,头尾同样利
落,不可出狼音,还一定要把音吹准。它的音准变化虽不如笛箫大,也是要注意的。
再稳稳当当练吐音,不要求快,但要清楚跳跃,干净利落,当然更不可有狼音。
用喉或舌或口腔肌肉比较突然地截断气流也是防狼音的有效手段,应该有效地配
合利用,不过在流畅或柔和的段落主要不要显得唐突。
3 结构和表现
说说还要指花和滑音的运用。颤打叠赠,包括波音之类的小指花必须轻巧敏捷,
富于弹性,手指象拍皮球一样,最忌滞重,它们都是在旋律主线上的小装饰品,很多
时候是越快越模糊越好的。要是以为委婉流利、平和深情风格的曲子中指花不应太
快,就大错了(当然也不总是越快越好的)。
滑音是很富有民族特色的技法,但使用必须注意,并不是滑得越慢就越显得委婉
深情,过慢的滑音会产生造作感,反而失去了清新,如果慢到影响旋律主线的行进就
更是舍本逐末了。它只能配合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它上滑,下行它下滑(反向的情况
并非没有,但只能偶一为之,不慎反成画蛇添足),主从关系必须明确。
快板大部分被去掉了,只剩了两句。演出时根据情况去掉部分华彩段落无可厚
非,但要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两句就太少了,气氛没出来,听众的情绪还没调动上来
就又平和下来了,反而显得突兀,我说,还不如快板全拿掉。
民族乐曲往往以散板的引子开头,这个引子又往往是全曲最难奏/唱好的地方。
难就难在技术上要求气息绵远悠长,节奏上虽是散板,却必须“形散神聚”,有整体
性。乐句起讫必须交待清楚,这和语言是一样的,这一点如能加强,相信引子会处理
得好些。
主题重现部分不应是简单的重现,应该加强韵味的投入,让人产生一种悠然的
回忆,象娓娓诉说往事一样,所以要使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好像追忆美好的过去
一样,千万不能平铺直叙。为了做到这一点,技术上就要加强对音量、音色和力度变
化的控制。
暂时就想到这些,权作抛砖之宜。
            
            
       
              
                  
            
          
          
        我按照ftp里录音的次序,这是第一个。
这首作品我因为听过中央团笛子首席王次恒的演奏录音,还比较熟悉。录音我已
经上传到ftp/upload下,李科同学可以自己对比学习。
1 乐器问题
硬件上的问题是很明显的,葫芦丝的全按基音严重偏低。基音音准是葫芦丝质
量好坏的重要判断依据,而且它的基音不能像笛箫一样修理,只能非常细致地调整
簧片,这项工作技术难度非常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耐心。葫芦名家作高档葫芦的时
候要把成品至少放置一年,让它感受四季的气候变化并分别对簧片进行调节以使之
适应,到了异地演奏家手里头一两年有了问题还要再调。这也是极品葫芦丝价值近千
的重要原因。
2 技术问题
在演奏上,由于有音乐底子,乐感还是不错的,很注意强弱虚实的变化和滑音等
技巧的运用,这是一种比较正确的意识。但是管乐器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管乐,气
息是一切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的根本,尤其这种温婉柔和的葫芦曲,一切必须建立在
一条稳定的旋律线条上。我自己也走过这样的弯路,早早去追求一些技巧,忽略的最
根本的东西——旋律主线。
“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对葫芦丝来说,后者更为突出。要让听众感到有一条
平稳的线条贯穿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强奏不爬坡,弱奏不塌方。李科的演奏至少
有三个问题都缘由于气息控制:音头不稳,偏“冲”;音头过后故意弱奏取得柔和的
效果,却没有支持住,“塌方”了;音尾强而时有失控感,“爬坡”;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就是音尾出现低3,即所谓“狼音”。葫芦丝虽一吹就响易于入门,不过
“狼音”关,就不能算进得厅堂。要消除狼音,消除强噪若虚,给观众以旋律平稳的
印象,必须让气息有稳定可靠的支撑点,以科学的腹式或胸腹式呼吸方法,以膈肌为
呼吸动力源,以小腹控制气息(注意,一定是小腹),也就是所谓“气沉丹田”;再
就要注意嘴劲不可松动,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音尾的处理尤其是个问题,只有小腹收住了,才不会掉到狼音上去。而且,要想
顺利完成吐奏段落,不用小腹“迸”来配合是不可能利落的。
解决方案,我以为就是按正确的控制呼吸的方法踏踏实实地练基本功,不要任何
装饰音和指花,踏踏实实一个音一个音地吹长音,要两头中间一般粗,头尾同样利
落,不可出狼音,还一定要把音吹准。它的音准变化虽不如笛箫大,也是要注意的。
再稳稳当当练吐音,不要求快,但要清楚跳跃,干净利落,当然更不可有狼音。
用喉或舌或口腔肌肉比较突然地截断气流也是防狼音的有效手段,应该有效地配
合利用,不过在流畅或柔和的段落主要不要显得唐突。
3 结构和表现
说说还要指花和滑音的运用。颤打叠赠,包括波音之类的小指花必须轻巧敏捷,
富于弹性,手指象拍皮球一样,最忌滞重,它们都是在旋律主线上的小装饰品,很多
时候是越快越模糊越好的。要是以为委婉流利、平和深情风格的曲子中指花不应太
快,就大错了(当然也不总是越快越好的)。
滑音是很富有民族特色的技法,但使用必须注意,并不是滑得越慢就越显得委婉
深情,过慢的滑音会产生造作感,反而失去了清新,如果慢到影响旋律主线的行进就
更是舍本逐末了。它只能配合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它上滑,下行它下滑(反向的情况
并非没有,但只能偶一为之,不慎反成画蛇添足),主从关系必须明确。
快板大部分被去掉了,只剩了两句。演出时根据情况去掉部分华彩段落无可厚
非,但要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两句就太少了,气氛没出来,听众的情绪还没调动上来
就又平和下来了,反而显得突兀,我说,还不如快板全拿掉。
民族乐曲往往以散板的引子开头,这个引子又往往是全曲最难奏/唱好的地方。
难就难在技术上要求气息绵远悠长,节奏上虽是散板,却必须“形散神聚”,有整体
性。乐句起讫必须交待清楚,这和语言是一样的,这一点如能加强,相信引子会处理
得好些。
主题重现部分不应是简单的重现,应该加强韵味的投入,让人产生一种悠然的
回忆,象娓娓诉说往事一样,所以要使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好像追忆美好的过去
一样,千万不能平铺直叙。为了做到这一点,技术上就要加强对音量、音色和力度变
化的控制。
暂时就想到这些,权作抛砖之宜。
                    
	
发表于 2011/7/15 12:2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