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黄尚元-孙以诚
浏览量:5716 回帖数:0
          
            
            1楼
          
            
              
近阅《中国民乐》报,欣闻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成立,细阅顾问名单,忽然一个熟
悉的名字令我眼睛一亮:黄尚元。这不正是我思念了四十年之久的老同学吗?四十年前
我们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那时风华正茂的黄尚元聪明绝顶,吹得一手好笛。63年
毕业时他与刘长福去了内蒙艺校任教,从此一别四十年了,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念昔日的
老同学,如今总算有了他的消息,身怀思念之情,我于四月初直奔武汉,与尚元兄进行
了促膝长谈。
我从事民乐四十余年,见过笛手无数,可当今中国兼具音乐和文学天才但因桀骜不
驯招来无尽灾难的,只有这个黄尚元。
黄尚元于1944年6月在衡山西麓湘潭乡下出生,幼年随父迁居汉口,8岁便与笛子结
缘。57年9月他进武汉27中念初一,请学校音乐教师教吹笛子,段君亮老师对他说:“只
要用功又用心,世上便无难事了。”黄尚元把段老师的话奉为座右铭指导人生,并用这
句话去指导他的学生。初中时期的黄尚元吹笛老师是唱片,他把耳朵贴近唱片细细地听
,再拿笛子用心模仿。58年3月湖北省全省业余会演,黄尚元的笛子独奏《喜相逢》、《
放风筝》获得一等奖,省电台录音向全省长期播放,武汉长江日报刊文赞其为“笛子神
童”。他转学武钢子中念初二凭杖唱片专心仿学刘管乐笛曲《和平鸽》、《茉莉花》、
《卖菜》、《荫中鸟》,颇有所成。今天武汉音乐学院的副教授于德琛就是黄尚元在武
钢子中念初中时的第一个笛子学生。60年他以一曲《茉莉花》吹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刘管乐的嫡传弟子乔宏忱十分钦服黄尚元吹奏的《茉莉花》。
在音院附中,他师承杨幼林、蒋志超学吹丝竹,经北昆大师叶仰曦传授昆曲艺术,
又与简广易结肩携手同拜刘森为师。从那时起他与简广易就结成了亲密无间的友谊,他
俩同一个师付刘森,两人互不隐私切磋笛艺,不仅都是采用刘森的西洋长笛握笛姿势,
还能吹笛思路相同,吹竹笛要循长笛音阶运行规范,取《二人台》之粗犷、《广东音乐
》之细腻,随心所欲吹笛。吹笛之外他还博览群书,喜交乐友。63年附中毕业黄尚元做
了内蒙艺校的笛子教师。如今声震神州名扬四海的“大漠神笛”李镇便是黄尚元的大弟
子。黄尚元性格豪爽,为人热情,经常谑称自己是“蒙古人”籍以自褒。63年至66年,
内蒙众多笛手纷拥争做他的朋友或学生。在这三年他潜心致力笛子二事:一是探索《二
人台》笛子的改进,二是把他师父刘森开创的两个半八度的笛子音域向上推进了四度,
又十年后,李镇把笛子音域再向上推进了二度,终于使黄尚元的六孔竹笛吹奏三个八度
音的设想得以实现。
黄尚元博学多才,思维超前,但因他的天生耿直且说话口无遮栏,为此他付出了痛
苦终身的代价。66年他身负“鼓吹周扬、诽谤‘万寿无疆’文句不通”的大罪押入沙漠
改造,面对茫茫沙漠荒原,他重演了苏武执鞭牧羊之剧,在六个月的流放岁月,他拚命
地吹笛以至到了忘我的境地,在此期间他感悟了人生,精化了笛艺。流放结束他淡出音
乐界,趁文革天下大乱之际,68年他钻进武汉锅炉厂做了钳工,打算做一隐士,从此不
再吹笛。可不思悔改的黄尚元却因报国心切又于71年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万岁》的小册
子,公然鼓吹赫鲁晓夫、刘少奇,笔头直指江青,为此他惹下了杀身大祸,险遭剐身剁
头。8年半的大狱他受尽了苦难与拆磨,满口的牙齿被打的颗粒无存(要知道吹笛全靠牙
齿呀!),两次陪绑他在刑场险丢性命,命不该绝的黄尚元都挺了过来。80年春他平反
出狱返回武汉锅炉厂,尔后大陆报刊陆续出现了黄尚元的一些文学和歌曲作品,又尔后
上海音院学生周晴、天津海笛张国柱、武汉音院学生孔庆文和王武等人先后做了黄尚元
的不收学费也倾力教授的笛子学生。近几年,他投身笛子制作工艺改革的研究,与杭州
的应明章、金华的朱位清结下了深情厚谊。
四十年的岁月黄尚元过的实在不容易!在他家里我看到除了电视机与洗衣机及一些
简陋的家具外,别无他物,如今他的生活仍然十分清苦,可是他的精神却十分愉快, 笛
艺更是不减当年,他兼容了刘管乐、刘森、简广易之所长,又有着他独特的韵味。当他
用满口的假牙吹奏笛曲时,那快速的双吐又加以颤指的技巧,令人惊叹万分!他吹奏的
每一首乐曲都饱含了他坎坷却宁折不屈的人生,迫人动情,我知道这正是一个艺术家在
艺术上已走上成熟,我力促黄尚元再度“出山”拿起笛子,本料要大费周折,未想他竟
爽快地答应了。他说,如今国富民安,中国民族音乐要继承发展,我们这一代要担负起
此任。当他得知今年三月北京成立了“中国笛子学会”,聘请他为中国笛子学会的“顾
问”时,他感到十分欣慰,称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破俗见、识人才。如今虽已年近六
旬,黄尚元表示愿意重返笛子圈,为培育新人要发余热,为中国民乐要作贡献。
作为黄尚元的老同学,武汉之行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更为天下新一代众笛手又增
一位笛子名师大感欣慰。
2003年4月16日记于杭州
            
            
       
              
                  
            
          
          
        近阅《中国民乐》报,欣闻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成立,细阅顾问名单,忽然一个熟
悉的名字令我眼睛一亮:黄尚元。这不正是我思念了四十年之久的老同学吗?四十年前
我们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那时风华正茂的黄尚元聪明绝顶,吹得一手好笛。63年
毕业时他与刘长福去了内蒙艺校任教,从此一别四十年了,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念昔日的
老同学,如今总算有了他的消息,身怀思念之情,我于四月初直奔武汉,与尚元兄进行
了促膝长谈。
我从事民乐四十余年,见过笛手无数,可当今中国兼具音乐和文学天才但因桀骜不
驯招来无尽灾难的,只有这个黄尚元。
黄尚元于1944年6月在衡山西麓湘潭乡下出生,幼年随父迁居汉口,8岁便与笛子结
缘。57年9月他进武汉27中念初一,请学校音乐教师教吹笛子,段君亮老师对他说:“只
要用功又用心,世上便无难事了。”黄尚元把段老师的话奉为座右铭指导人生,并用这
句话去指导他的学生。初中时期的黄尚元吹笛老师是唱片,他把耳朵贴近唱片细细地听
,再拿笛子用心模仿。58年3月湖北省全省业余会演,黄尚元的笛子独奏《喜相逢》、《
放风筝》获得一等奖,省电台录音向全省长期播放,武汉长江日报刊文赞其为“笛子神
童”。他转学武钢子中念初二凭杖唱片专心仿学刘管乐笛曲《和平鸽》、《茉莉花》、
《卖菜》、《荫中鸟》,颇有所成。今天武汉音乐学院的副教授于德琛就是黄尚元在武
钢子中念初中时的第一个笛子学生。60年他以一曲《茉莉花》吹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刘管乐的嫡传弟子乔宏忱十分钦服黄尚元吹奏的《茉莉花》。
在音院附中,他师承杨幼林、蒋志超学吹丝竹,经北昆大师叶仰曦传授昆曲艺术,
又与简广易结肩携手同拜刘森为师。从那时起他与简广易就结成了亲密无间的友谊,他
俩同一个师付刘森,两人互不隐私切磋笛艺,不仅都是采用刘森的西洋长笛握笛姿势,
还能吹笛思路相同,吹竹笛要循长笛音阶运行规范,取《二人台》之粗犷、《广东音乐
》之细腻,随心所欲吹笛。吹笛之外他还博览群书,喜交乐友。63年附中毕业黄尚元做
了内蒙艺校的笛子教师。如今声震神州名扬四海的“大漠神笛”李镇便是黄尚元的大弟
子。黄尚元性格豪爽,为人热情,经常谑称自己是“蒙古人”籍以自褒。63年至66年,
内蒙众多笛手纷拥争做他的朋友或学生。在这三年他潜心致力笛子二事:一是探索《二
人台》笛子的改进,二是把他师父刘森开创的两个半八度的笛子音域向上推进了四度,
又十年后,李镇把笛子音域再向上推进了二度,终于使黄尚元的六孔竹笛吹奏三个八度
音的设想得以实现。
黄尚元博学多才,思维超前,但因他的天生耿直且说话口无遮栏,为此他付出了痛
苦终身的代价。66年他身负“鼓吹周扬、诽谤‘万寿无疆’文句不通”的大罪押入沙漠
改造,面对茫茫沙漠荒原,他重演了苏武执鞭牧羊之剧,在六个月的流放岁月,他拚命
地吹笛以至到了忘我的境地,在此期间他感悟了人生,精化了笛艺。流放结束他淡出音
乐界,趁文革天下大乱之际,68年他钻进武汉锅炉厂做了钳工,打算做一隐士,从此不
再吹笛。可不思悔改的黄尚元却因报国心切又于71年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万岁》的小册
子,公然鼓吹赫鲁晓夫、刘少奇,笔头直指江青,为此他惹下了杀身大祸,险遭剐身剁
头。8年半的大狱他受尽了苦难与拆磨,满口的牙齿被打的颗粒无存(要知道吹笛全靠牙
齿呀!),两次陪绑他在刑场险丢性命,命不该绝的黄尚元都挺了过来。80年春他平反
出狱返回武汉锅炉厂,尔后大陆报刊陆续出现了黄尚元的一些文学和歌曲作品,又尔后
上海音院学生周晴、天津海笛张国柱、武汉音院学生孔庆文和王武等人先后做了黄尚元
的不收学费也倾力教授的笛子学生。近几年,他投身笛子制作工艺改革的研究,与杭州
的应明章、金华的朱位清结下了深情厚谊。
四十年的岁月黄尚元过的实在不容易!在他家里我看到除了电视机与洗衣机及一些
简陋的家具外,别无他物,如今他的生活仍然十分清苦,可是他的精神却十分愉快, 笛
艺更是不减当年,他兼容了刘管乐、刘森、简广易之所长,又有着他独特的韵味。当他
用满口的假牙吹奏笛曲时,那快速的双吐又加以颤指的技巧,令人惊叹万分!他吹奏的
每一首乐曲都饱含了他坎坷却宁折不屈的人生,迫人动情,我知道这正是一个艺术家在
艺术上已走上成熟,我力促黄尚元再度“出山”拿起笛子,本料要大费周折,未想他竟
爽快地答应了。他说,如今国富民安,中国民族音乐要继承发展,我们这一代要担负起
此任。当他得知今年三月北京成立了“中国笛子学会”,聘请他为中国笛子学会的“顾
问”时,他感到十分欣慰,称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破俗见、识人才。如今虽已年近六
旬,黄尚元表示愿意重返笛子圈,为培育新人要发余热,为中国民乐要作贡献。
作为黄尚元的老同学,武汉之行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更为天下新一代众笛手又增
一位笛子名师大感欣慰。
2003年4月16日记于杭州
                    
	
发表于 2011/7/13 10:1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