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筝独奏音乐会观感

楼主

kevin [离线]

0☆☆☆☆☆

发帖数:121 积分:492
1楼

  刚欣赏完今晚在艺校实验剧场举行的高英筝独奏音乐会,场地不大,
约水上报告厅1.5倍,音响效果却远胜之。观众颇多,大量儿童,看来筝
比较受大众的欢迎。

  先以个人观点给演奏会“定个性”,挺不错,演奏员基本功很扎实,
左右手快速技术出色,乐曲处理中规中矩,算是水准较高的一次个人音乐
会了吧。b.t.w.,主要的民族乐器里,我对筝了解最少,有些误解,冒几
个泡该算正常,乃至有大放厥词之嫌,全凭印象写稿,谬误不可避免,还
请诸位斧正。

  先抄写节目单于此:

    上半场
     1. 秦桑曲
     2. 溟山
     3. 出水莲
     4. 茉莉芬芳
     5. 云岭音画
    下半场
     6. 梁祝(乐队协奏)
     7. 临安遗恨(乐队协奏)

    协奏:安徽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  指挥:徐宏

曲目中,既有传统的《出水莲》,也有新创作的《临安》之属;既有观众熟
悉旋律,感到亲切的《茉莉》、《梁祝》,也有“现代派”的《溟山》。演
奏乐曲选择比较全面,风格多样,对演奏员的技术与音乐把握能力是挺大的
考验。

  溟山以我的眼光是今晚最出彩的一个曲子,演奏员左右手的快速技术发
挥得淋漓尽致。曲子偏前卫,筝定弦上就没按传统的五度排列法,第一组历
音(筝里是叫历音么?)一出,顿感既神秘又新鲜,效果很好。曲子里我还头
一回现场见识了筝的轮指,单弦或多弦,速度较传统手法快得多,效果不同
凡响,演奏员曾师从王中山,这门绝活算是到手。演奏速度、力度变化鲜明,
很好得表达了情绪。只是中段快速段落偶尔有些“卡”,觉得不太流畅连贯。
偏后的一小段快板也许是难度太高了,似有些手忙脚乱,勉强地奏出了谱面,
乐意难免受损。当时我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跟我吹戴亚的幽兰快
板段一样,hehe,说笑了。

  出水莲是顶传统的客家曲目,真想演奏好难度很大,尤其左手。可惜个
人感觉演奏员左手作的还不太够,揉弦味道尚欠些。但也算中规中矩了。

  茉莉,最讨巧观众的一曲,旋律很舒服,和弦也极悦耳,这也是何占豪
作曲的一贯风格吧。难度应该不大,技法也比较传统,演奏起来得心应手,
效果不错,部分乐段,尤其琶音与摇的衔接处,似乎不够连贯,有点儿白璧
微瑕。

  云岭音画,又是王中山的作品,又是非传统定弦,充满了奇丽的西南情
趣。前面溟山的轮已然教我惊叹好一会儿的了,这里居然又冒出了“勾轮”,
抱歉不知该叫啥,借用琵琶的技法称谓罢。四指轮单弦,大指勾里弦作分解
和弦,而且还是左右手一块儿勾轮成两组音型,看得我战战兢兢,气不敢出
……嗯,不知道这个双手技巧琵琶上能否“出口转内销”,hehe。曲子又是
快速技法大展演,王中山的作品么,有点儿炫技的意味,倒也挺过瘾。
  使用钢琴作伴奏,但还是老问题,律制不同,怎么听都有些对不上调的
意味。部分段落配合上出现脱节。此外还有个大问题,钢琴的音量比筝大得
多(该较所有的民族弦乐器都大),我们中秋时全靠话筒调节增强了二胡与筝
的比重,以期达到与钢琴的平衡。而本场演出似乎没有使用音响,作为伴奏
的钢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音量都与筝持平乃至超出(这还是钢琴演奏员控制的
结果),比较严重地干扰了筝效果的体现。对于专业的演奏家们,这点疏忽个
人觉得不太应该。

  下半场两曲协奏,咱们的徐老师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地站在了指挥台上,
比在309来得精神多了,hehe。也难怪,在台下听人省团比听我们中秋的录音
来得舒服多了。乐队六把大提,三台低提,看得我这个眼馋啊……西洋交响
乐团弦乐组的融合性的确非常好,音色又纯,作为协奏曲伴奏实在是再合适
不过了。弦乐组今晚表现总体不错,尤其梁祝里,大约这个曲子以前排过小
提协奏的版本吧,换个主奏乐器也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吹管,尤其是铜
管组感觉不好。梁祝引子木管的长笛solo就吹“糊”了,没有轻盈起来,而
后吹管便开始了大小泡不断的噩梦般的历程……木管音色始终丰满不起来,
铜管甭管在什么乐段,一进去便咋咋呼呼,想把人放倒似的,还常常脱拍,
出音更谈不上干净利落。还好作为乐队主体的拉弦部音量足够厚,勉强遮住
了吹管的一批泡(跟我们相反,我们向来是吹管弹拨遮拉弦的,-_-)。
  而乐队版的临安,听起来似乎要逊色不少。乐队只是在过门的地方可以
稍稍发挥一些,大部分段落里噤若寒蝉,感觉被筝生生得切成了数段。而筝
演奏的段落里,乐队对主奏乐器的烘托又似不足。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
个人觉得这个西洋交响伴奏的临安反不如单一架钢琴来得爽利。嗯,还有一
段嚣板,不知谁编配的,居然用上小锣当当当得敲了好一阵,没把我乐&吓趴
下,我到不记得临安有这么一段“诙谐”的段落。

  对筝而言,这两支协奏曲总体效果个人感觉都不太好。首先,还是音量
与乐队差别太大,又没有用音响进行弥补;其次,与音色上的差异有关,譬
如梁祝主奏乐器第一次的进入,应该优美的长笛(很遗憾这段演奏时很不优美)
与抒情柔美的弦乐过后,筝弹出第一个音就把我吓了一跳,严重偏硬,还是
短促的点状音。同是弹拨乐器主奏的琵琶协奏曲这句好像是长轮吧,还算是
柔软的,但筝估计是不能开摇,否则更硬得没谱了。总之在乐队为主与主奏
乐器为主切换的地方,我总是感觉有些别扭,乃至感觉筝在给乐队添乱。所
有民族乐器主奏的梁祝里,包括高胡、二胡、琵琶、柳琴甚至竹笛,可能筝
协奏曲是最坏的版本之一了,当然,这是作曲与编配的问题,与演奏员无干。

  说了一通坏话,演奏员的表现其实还是很精彩的,能够演出这两支大规
模的协奏曲,本身就昭示了演奏员的水准与信心。演奏也小心谨慎,规规矩
矩,属于领奏乐器的泡极少冒出。临安的两段快速指序,hehe,不紧不慢,
举重若轻地就拿下来了,一点儿油都没偷,想想我们是改了一段,偷了一段,
汗颜啊……临安一些段落筝省去了部分左手音型,想是因乐队伴奏的缘故,
对于演奏员技术上应绝无困难。美中不足的是可能是太谨慎了,一些该发挥
的地方发挥不够,细腻有余而略显气度不足。

  拉拉杂杂,曲目流水账列完。没有加演,我也省事,:)。

  听完音乐会,还有一点很强烈的感想:筝这件乐器必须改革了。现在通
行的二十一弦筝转调实在太过不便,我们的合奏经历中已饱受其苦,乃至创
造了“瑶族筝”这种玩意儿,:(。只这一场独奏音乐会,也前后换了三四台
琴(旁边一小孩嘀咕:她怎么有这么多筝啊,很不平状,hehe),乐曲中也还
经常有挪动雁柱的冒险。筝的搬动过程中难免跑一点儿音,于是乎常常在曲
目演奏前演奏员须先调一下弦,乃至不得不动用扳手,既费时费事又不雅观。
总之,不解决转调问题,不补全音阶(就不说十二音了,七声自然音阶都不
够),筝这件乐器的前途堪忧,至少在乐队中……

  此外,一曲结束,除了例行的献花,今儿居然还有献上一个硕大的布狗
熊的,-_-b,算是大开眼界,我们是不是来学习一下……

  最后,特别感谢lidonfreon在BBS上发表通知,否则因不知情而误了这样
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也算是一种遗憾罢。
发表于 2011/6/30 22:30:32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