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我来说两句
浏览量:5925 回帖数:3
          
            
            1楼
          
            
              
(......)是的,自娱自乐也是民乐团的一个目标和功能,但也不是唯
一,如果过分注重自娱自乐,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毕竟独善其身
也不是俺们的准则,让更多的人来喜欢民族音乐岂不是很好?而且,
客观上我们也获得了更大程度的尊重和认同,自己也可以获得更大的
成就感和乐趣。当然,如果实在对这些都不在乎,觉得民乐只是我自
己修养身心之用,什么扩大民乐影响获得更多人认同,没啥兴趣,也
可以,我觉得这完全没有问题,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只是我个人更倾
向于: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另外,有人觉得卖座这个词有贬义?说something卖座就是侮辱谁
谁了吗?这我就根本不能认同了。卖座的,不等于一定是低下的,不
等于是不真正热爱民乐的。女子十二乐坊,我看到有人对她们感到有
些不屑,我也不能认同。女子十二乐坊为中国民乐在世界特别是日本
打响了名头,很多年轻人的CD机里都有她们的碟,我看到街头女子十
二乐坊的CD总是被摆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卖2980日元,大概两百三。
民乐就应该养在深闺?就应该不让普通人喜欢?就应该卖不出好
价钱?就应该永远属于最冷清最不卖座的一群?
有时我有一个非常不幸的感觉,不少人觉得民乐就是不够档次,没
有西洋乐器高雅,甚至有的民乐人自己提到自己搞民乐啥的都有点不好
意思,不似那些钢琴小提琴那么理直气壮。但现在有了女子十二乐坊就
不同了,看不起民乐?你有人家pp吗?你有人家那么行云流水吗?——
你有人家那么“卖座”吗?民乐人从来就不一定只是瞎子阿炳、街头卖
艺从来就不是民乐的唯一舞台!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在国外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往往就是
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慢慢累积起来的,比如女子十二乐坊,就让日本人
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好听的乐器,捎带二胡也开始热卖,普通老百
姓懂啥你中国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那都是自己哄自己的,人家才不
管呢,他们只知道中国料理很好吃,比较贵,中国功夫李小龙,现在
还有了民乐。难道这就是我们搞民乐的所反感的?或者,这是“侮辱
了”“真正的”热爱民乐的人?
呵呵,如果要民乐更加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下一代从钢琴前面坐到古
筝前面来,放下小提琴架起二胡,中国的民乐人不放下架子是不行的。
当然,孤芳自赏从来都是一种很高古的意境,俺自个儿是心向往之而
实不能至。但是,对于民乐普及事业而言,我更愿意自己俗一点,多
揣摩揣摩普通人的想法一些,甚至迎合一下,这点牺牲,我愿意,即
使从此我被扣上不是真正热爱民乐的帽子,我也愿意。
因为,我对“真正热爱民乐”有不同的定义。
看来报告只有明天交了。呜呜
注:上面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场景,是我自己莫名其妙所致。
            
            
       
              
                  
            
          
          
        (......)是的,自娱自乐也是民乐团的一个目标和功能,但也不是唯
一,如果过分注重自娱自乐,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毕竟独善其身
也不是俺们的准则,让更多的人来喜欢民族音乐岂不是很好?而且,
客观上我们也获得了更大程度的尊重和认同,自己也可以获得更大的
成就感和乐趣。当然,如果实在对这些都不在乎,觉得民乐只是我自
己修养身心之用,什么扩大民乐影响获得更多人认同,没啥兴趣,也
可以,我觉得这完全没有问题,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只是我个人更倾
向于: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另外,有人觉得卖座这个词有贬义?说something卖座就是侮辱谁
谁了吗?这我就根本不能认同了。卖座的,不等于一定是低下的,不
等于是不真正热爱民乐的。女子十二乐坊,我看到有人对她们感到有
些不屑,我也不能认同。女子十二乐坊为中国民乐在世界特别是日本
打响了名头,很多年轻人的CD机里都有她们的碟,我看到街头女子十
二乐坊的CD总是被摆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卖2980日元,大概两百三。
民乐就应该养在深闺?就应该不让普通人喜欢?就应该卖不出好
价钱?就应该永远属于最冷清最不卖座的一群?
有时我有一个非常不幸的感觉,不少人觉得民乐就是不够档次,没
有西洋乐器高雅,甚至有的民乐人自己提到自己搞民乐啥的都有点不好
意思,不似那些钢琴小提琴那么理直气壮。但现在有了女子十二乐坊就
不同了,看不起民乐?你有人家pp吗?你有人家那么行云流水吗?——
你有人家那么“卖座”吗?民乐人从来就不一定只是瞎子阿炳、街头卖
艺从来就不是民乐的唯一舞台!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在国外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往往就是
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慢慢累积起来的,比如女子十二乐坊,就让日本人
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好听的乐器,捎带二胡也开始热卖,普通老百
姓懂啥你中国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那都是自己哄自己的,人家才不
管呢,他们只知道中国料理很好吃,比较贵,中国功夫李小龙,现在
还有了民乐。难道这就是我们搞民乐的所反感的?或者,这是“侮辱
了”“真正的”热爱民乐的人?
呵呵,如果要民乐更加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下一代从钢琴前面坐到古
筝前面来,放下小提琴架起二胡,中国的民乐人不放下架子是不行的。
当然,孤芳自赏从来都是一种很高古的意境,俺自个儿是心向往之而
实不能至。但是,对于民乐普及事业而言,我更愿意自己俗一点,多
揣摩揣摩普通人的想法一些,甚至迎合一下,这点牺牲,我愿意,即
使从此我被扣上不是真正热爱民乐的帽子,我也愿意。
因为,我对“真正热爱民乐”有不同的定义。
看来报告只有明天交了。呜呜
注:上面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场景,是我自己莫名其妙所致。
                    
	
发表于 2011/6/12 4:34:53
                  
              
          
            
            2楼
          
            
              
对这个问题,我想提醒大家以音协的没落为前车之鉴。创建之初,
这个社团是非常成功的,而它的缔造者们几乎全部(!)是一批酷爱古
典音乐而反感流行音乐的资深乐迷,他们的宗旨也完全是普及严肃音乐,
连一些中间性质的半通俗音乐都被排斥在外,可以说是非常“清高”的,
甚至有过于偏激之嫌。但是他们取得了大大的成功,而且真正地使音协
成为有实力又有久远影响和号召力的团体,而不仅仅是成了科大当时的
第一大社团而已。六年后的今天,虽然大不比从前了,说实在的,我心
里仍是常常不得不发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感慨。
   
可它又为什么没落呢?98年的很多创业者的离去的确造成很大问题,
但是真正可怕的是,它背后没有从前一样坚决的拥护者了。它后来走的
大大倾向流行乐的路子始终没有流行乐迷坚决支持,而“清高”的古典
迷却因为变了质也不再肯为它出力了。流行风刚刮进音协领导层的时候
大概是2000年吧,这个我不很肯定,但不会更晚。面对已有的骄人业绩,
一些负责人在考虑以后的路子怎么走的时候,就是为了继续“扩大影响”,
让更多的人接受音协,开始逐渐引入通俗乐和流行乐。出发点是好的,
但据说在当时的负责人内部观念上就起了严重分化,这种做法遭到音协
已经聚集的一批铁杆古典乐迷和创业者们的激烈反对,很多人从那时就
离开了音协,包括一些并没到离校之期的创业者。这些事情,我想来得
年头多些的同学都至少略有耳闻。
   
音协曾经的成功和这成功带来的至今还在的影响至少说明一点:并
不是不搞通俗不争取“卖座”这个团体就不能繁荣,相反,校内还从没
有哪个流行乐的团体有过“古典音协”这样的成功。民族音乐雅俗并在
的本质和它生于斯长于斯的根基都决定了它不可能比西洋古典严肃音乐
更另人们感到“遥不可及”,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借助进
一步“通俗化”就做不到?
在群众基础这一点上,咱们大可比古典音乐社团放心得多,就算再
“崇洋”的人毕竟骨子里也是中国化的,大陆、港台的流行歌曲有几首
不是用五声音阶的民族或类似民族的调式写的?所以他们在听流行歌曲
的时候,只要不是专听西方流行乐,也在不自觉地受着民乐的影响,这
也自然意味着,相对西洋古典,民族音乐远远要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我从没有对通俗音乐不齿一提甚至破口大骂,因为就我的理解,它
和严肃音乐有着不同的“□□功用”,它的用处在于使不具有用严肃音
乐表情抒意的能力或兴趣的人们也能达其言、歌其事,所以不能用跟严
肃音乐一样的标准,即“艺术性”或“哲理性”等等来衡量它的价值。
但它的大众化,它的“通俗性”也自然带来人们想拿就拿、想扔就扔的
“时尚性”。音协的流行乐路子没有成功,我以为就在于流行乐的支持
者们流动性、随意性太强,想从他们那里获得长久稳定的支持,太困难
了。流行性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它不会像严肃音乐一样有深度,所以古
典乐迷浸淫古典乐之中必然比流行乐迷沉溺流行乐之中要走得更远,更
深,也就有着更稳定、更执著的热爱。所以古典乐迷群体虽然人数少些,
却要可靠得多,很多人甚至为了音乐,可以不顾一切。得到这个群体全
心全力的支持,就有了一面坚固的后盾,即使只是“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也能“环儿攻之而不入”,比起大而无当的马其诺防线,不知要强
多少倍。
今天的音协,失去了古典迷们的狂热支持和付出,又没有得到流行
乐迷的认可,正因为两者都想要,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必然导致它
辉煌难再。这么好的借鉴摆在眼前,怎能再使后人复伤后人呢?
总之我是想说,要使我们的团体长久繁荣,深入人心,慎重地做点
通俗化的努力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但这是一个须要充分认识其可能
带来的副作用并要防患未然的方案,而且,决不是唯一方案。扩大影响
就要走通俗化的路子,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对这个问题,我想提醒大家以音协的没落为前车之鉴。创建之初,
这个社团是非常成功的,而它的缔造者们几乎全部(!)是一批酷爱古
典音乐而反感流行音乐的资深乐迷,他们的宗旨也完全是普及严肃音乐,
连一些中间性质的半通俗音乐都被排斥在外,可以说是非常“清高”的,
甚至有过于偏激之嫌。但是他们取得了大大的成功,而且真正地使音协
成为有实力又有久远影响和号召力的团体,而不仅仅是成了科大当时的
第一大社团而已。六年后的今天,虽然大不比从前了,说实在的,我心
里仍是常常不得不发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感慨。
可它又为什么没落呢?98年的很多创业者的离去的确造成很大问题,
但是真正可怕的是,它背后没有从前一样坚决的拥护者了。它后来走的
大大倾向流行乐的路子始终没有流行乐迷坚决支持,而“清高”的古典
迷却因为变了质也不再肯为它出力了。流行风刚刮进音协领导层的时候
大概是2000年吧,这个我不很肯定,但不会更晚。面对已有的骄人业绩,
一些负责人在考虑以后的路子怎么走的时候,就是为了继续“扩大影响”,
让更多的人接受音协,开始逐渐引入通俗乐和流行乐。出发点是好的,
但据说在当时的负责人内部观念上就起了严重分化,这种做法遭到音协
已经聚集的一批铁杆古典乐迷和创业者们的激烈反对,很多人从那时就
离开了音协,包括一些并没到离校之期的创业者。这些事情,我想来得
年头多些的同学都至少略有耳闻。
音协曾经的成功和这成功带来的至今还在的影响至少说明一点:并
不是不搞通俗不争取“卖座”这个团体就不能繁荣,相反,校内还从没
有哪个流行乐的团体有过“古典音协”这样的成功。民族音乐雅俗并在
的本质和它生于斯长于斯的根基都决定了它不可能比西洋古典严肃音乐
更另人们感到“遥不可及”,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借助进
一步“通俗化”就做不到?
在群众基础这一点上,咱们大可比古典音乐社团放心得多,就算再
“崇洋”的人毕竟骨子里也是中国化的,大陆、港台的流行歌曲有几首
不是用五声音阶的民族或类似民族的调式写的?所以他们在听流行歌曲
的时候,只要不是专听西方流行乐,也在不自觉地受着民乐的影响,这
也自然意味着,相对西洋古典,民族音乐远远要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我从没有对通俗音乐不齿一提甚至破口大骂,因为就我的理解,它
和严肃音乐有着不同的“□□功用”,它的用处在于使不具有用严肃音
乐表情抒意的能力或兴趣的人们也能达其言、歌其事,所以不能用跟严
肃音乐一样的标准,即“艺术性”或“哲理性”等等来衡量它的价值。
但它的大众化,它的“通俗性”也自然带来人们想拿就拿、想扔就扔的
“时尚性”。音协的流行乐路子没有成功,我以为就在于流行乐的支持
者们流动性、随意性太强,想从他们那里获得长久稳定的支持,太困难
了。流行性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它不会像严肃音乐一样有深度,所以古
典乐迷浸淫古典乐之中必然比流行乐迷沉溺流行乐之中要走得更远,更
深,也就有着更稳定、更执著的热爱。所以古典乐迷群体虽然人数少些,
却要可靠得多,很多人甚至为了音乐,可以不顾一切。得到这个群体全
心全力的支持,就有了一面坚固的后盾,即使只是“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也能“环儿攻之而不入”,比起大而无当的马其诺防线,不知要强
多少倍。
今天的音协,失去了古典迷们的狂热支持和付出,又没有得到流行
乐迷的认可,正因为两者都想要,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必然导致它
辉煌难再。这么好的借鉴摆在眼前,怎能再使后人复伤后人呢?
总之我是想说,要使我们的团体长久繁荣,深入人心,慎重地做点
通俗化的努力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但这是一个须要充分认识其可能
带来的副作用并要防患未然的方案,而且,决不是唯一方案。扩大影响
就要走通俗化的路子,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发表于  2016/3/2 3:20:21
                  
              
          
            
            3楼
          
            
              
那是,呵呵,离开民乐纯正的根基,民乐团也就不复存在了。只是
偶尔也要考虑一下通俗化。不过对于现在的民乐团来说,偶尔通俗
化也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把一个浅显的小调弄上台面,反
而对乐器编配有不小的要求,特别是电子配音什么的,现在民乐团
还没有这样的条件。越简单的东西要做好反而更需要物质条件和创
造性。如果不精心编制,那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反而不伦不类。
通俗化其实并不等于庸俗化的。
不过对你直言不讳的声明音协的没落,还是比较寒的~~:P
我对音协的没落(如果有的话)的根由,有另外的看法:在科大音乐
团体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没有自己鲜明艺术特色的音协,其没落是必
然的,因为他们不够专业,同时在民乐团、西洋乐团等团体崛起的情
况下,失去了对音乐人材、演奏资源的控制,从而也就失去了能够继
续发展的条件和动力。这才是根本的原因。这也是你所说的现在音协
通俗化了、失去那些铁杆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背后本质原因:因为现在
如果有这样的人材,基本都到民乐团、西洋乐团这样的专业音乐团体
来了。
            
            
       
              
                  
            
          
          
        那是,呵呵,离开民乐纯正的根基,民乐团也就不复存在了。只是
偶尔也要考虑一下通俗化。不过对于现在的民乐团来说,偶尔通俗
化也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把一个浅显的小调弄上台面,反
而对乐器编配有不小的要求,特别是电子配音什么的,现在民乐团
还没有这样的条件。越简单的东西要做好反而更需要物质条件和创
造性。如果不精心编制,那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反而不伦不类。
通俗化其实并不等于庸俗化的。
不过对你直言不讳的声明音协的没落,还是比较寒的~~:P
我对音协的没落(如果有的话)的根由,有另外的看法:在科大音乐
团体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没有自己鲜明艺术特色的音协,其没落是必
然的,因为他们不够专业,同时在民乐团、西洋乐团等团体崛起的情
况下,失去了对音乐人材、演奏资源的控制,从而也就失去了能够继
续发展的条件和动力。这才是根本的原因。这也是你所说的现在音协
通俗化了、失去那些铁杆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背后本质原因:因为现在
如果有这样的人材,基本都到民乐团、西洋乐团这样的专业音乐团体
来了。
                    
	
发表于  2016/3/2 3: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