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评委眼里的古琴大赛
浏览量:5609 回帖数:0
          
            
            1楼
          
            
              
一个评委眼里的古琴大赛
龚一
2004年9月10日
古琴艺术在漫长的封建□□里,是书斋庭院里一项很主要的文化内容,是文人修身
养性的必修课。□□的变迁及文化发展,也促使了古琴自身的发展。今天它已经逐渐进
入现实的□□文化生活。各地古琴活动的开展、古琴的考级比赛就是其中的一例。
2004年中国古琴大赛落幕了,与前比较,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参赛人数之多,
有目共睹。它是古琴界的一件大事、盛事。其在推动古琴艺术发展方面的意义,提高演
奏者的演奏水平,随着它的落幕已有所体现。
依我所知,50多年来国内举行过三次古琴赛事:1992年杭州古琴邀请赛;2002年文
化部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比赛中的古琴比赛;再是七次单独举行的中国古琴大
赛。我有幸参加了三次比赛的评委工作,收获良多;通过比赛涌现出一批古琴新人,至
今他们已成为各地古琴中坚力量。后浪推前浪,事业后继有人。尤其古琴艺术成为世界
遗产,引起了全□□及世界的关注,这对古琴艺术,犹如东风,使各家各派优秀的艺术
思维走向融合,共同推动着古琴的继承与发展。
自本次发布比赛事宜起,多少赛手起早摸黑苦练基本功、有的百里千里的寻师求
教、从理论、技法到对乐曲的理解,分析着、熟练着琴曲,很多老师也多次为学生进行
培训辅导,让参赛者反复进行模拟比赛,相互观摩,增加紧张感,增加实际的舞台表演
经验。
通过评审我发现赛手中绝大部分无论音准、音色、技巧、节奏、速度变化及乐曲意
境的把握,都相当到位,超出了前几年的总体水平。面对着很多赛手,我既不认识,也
不知其师承,不知来自何地,却有如此高的水平,这不由我不表示敬意并感到欣慰。这
是各地古琴教师教学有方、地方政府部门的扶持、学生刻苦学习的结果;这也是各地琴
社琴会的种种古琴活动,推动了古琴发展的结果。也是本次大赛组委会事先做了充分发
动、宣传的结果!
我是一个评委,因此看问题多出于评委的视角:譬如参赛人数一次比一次有所增
加。参赛者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三次比赛,客观上对推动古琴艺术的发展、促
使□□对古琴艺术的注视与关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赛实际上又是较大规模的交
流,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现与观摩,比赛与学习。通过比赛,我也看到了一些参赛者的
问题,如有的指下功力不够扎实;作为音源的右指基本技法不太讲究;“气韵生动”方
面的不够完美……我想发现问题,提醒注意,以期共同解决问题,也是比赛的一项功能
吧!
一切赛事,获奖者总是少数,任何比赛只有一个人没有意见———金奖获得者。艺
术类的比赛,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绝对公正公平的标准。这是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
我的看法,获奖者百分之九十是优秀的、是应该获奖的,而未获奖中大部分是差于获奖
者的,那么这样的评判就是基本公正的。至于个别参赛者,感到“不公正”,这是完全
可能的。因为有的复赛进入者与未进入者、获奖者与未获奖者或奖次之间,可能只差
“0.1”或“0.2”分。这已到了很难分辨的程度。因为艺术类比赛,不可能象体育比赛
那样泾渭分明。
有两位赛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一位青年赛手,一年前,她的水平并未引
起我的注意,一年之后她弹奏水平的提高,使我刮目相看。问其原由,每天清晨5-8点,
坚持三个小时练琴,雷打不动!另一位高中生的少年赛手,她的古琴曾在海外音乐会上
演奏,上海电台播放。这次为了参赛,苦练了二三个月,到参赛的前几天,左手疼痛得
不能提衣,但她仍坚持比赛。一个小孩子还说出了大人的话:“我重在参与!”很遗
憾,两位赛手都未得名次!青年赛手很难过,但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却已愁云转晴,她
很开朗地说:“这是一次锻炼,我回去再练。下次争取得奖!”少年赛手的话语更让我
惊讶不已:“通过二个多月的练琴,我感到古琴曲有很多东西可练,悟到了一点古琴音
乐的韵味和魅力,我更喜欢它了!现场我没有发挥好,我没得名次,但我得到了提高和
进步!”回沪后她手还没有好,可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想摸琴,她说:“我不知道怎么搞
的,自比赛回来后我很想练琴!”
学习观摩、求得进取、不以获奖为终极目标、心态平衡、重在参与,我以为是参赛
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如是,参赛者不论获奖者或未获奖者都“得到了提高和进步”!
            
            
       
              
                  
            
          
          
        一个评委眼里的古琴大赛
龚一
2004年9月10日
古琴艺术在漫长的封建□□里,是书斋庭院里一项很主要的文化内容,是文人修身
养性的必修课。□□的变迁及文化发展,也促使了古琴自身的发展。今天它已经逐渐进
入现实的□□文化生活。各地古琴活动的开展、古琴的考级比赛就是其中的一例。
2004年中国古琴大赛落幕了,与前比较,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参赛人数之多,
有目共睹。它是古琴界的一件大事、盛事。其在推动古琴艺术发展方面的意义,提高演
奏者的演奏水平,随着它的落幕已有所体现。
依我所知,50多年来国内举行过三次古琴赛事:1992年杭州古琴邀请赛;2002年文
化部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比赛中的古琴比赛;再是七次单独举行的中国古琴大
赛。我有幸参加了三次比赛的评委工作,收获良多;通过比赛涌现出一批古琴新人,至
今他们已成为各地古琴中坚力量。后浪推前浪,事业后继有人。尤其古琴艺术成为世界
遗产,引起了全□□及世界的关注,这对古琴艺术,犹如东风,使各家各派优秀的艺术
思维走向融合,共同推动着古琴的继承与发展。
自本次发布比赛事宜起,多少赛手起早摸黑苦练基本功、有的百里千里的寻师求
教、从理论、技法到对乐曲的理解,分析着、熟练着琴曲,很多老师也多次为学生进行
培训辅导,让参赛者反复进行模拟比赛,相互观摩,增加紧张感,增加实际的舞台表演
经验。
通过评审我发现赛手中绝大部分无论音准、音色、技巧、节奏、速度变化及乐曲意
境的把握,都相当到位,超出了前几年的总体水平。面对着很多赛手,我既不认识,也
不知其师承,不知来自何地,却有如此高的水平,这不由我不表示敬意并感到欣慰。这
是各地古琴教师教学有方、地方政府部门的扶持、学生刻苦学习的结果;这也是各地琴
社琴会的种种古琴活动,推动了古琴发展的结果。也是本次大赛组委会事先做了充分发
动、宣传的结果!
我是一个评委,因此看问题多出于评委的视角:譬如参赛人数一次比一次有所增
加。参赛者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三次比赛,客观上对推动古琴艺术的发展、促
使□□对古琴艺术的注视与关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赛实际上又是较大规模的交
流,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现与观摩,比赛与学习。通过比赛,我也看到了一些参赛者的
问题,如有的指下功力不够扎实;作为音源的右指基本技法不太讲究;“气韵生动”方
面的不够完美……我想发现问题,提醒注意,以期共同解决问题,也是比赛的一项功能
吧!
一切赛事,获奖者总是少数,任何比赛只有一个人没有意见———金奖获得者。艺
术类的比赛,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绝对公正公平的标准。这是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
我的看法,获奖者百分之九十是优秀的、是应该获奖的,而未获奖中大部分是差于获奖
者的,那么这样的评判就是基本公正的。至于个别参赛者,感到“不公正”,这是完全
可能的。因为有的复赛进入者与未进入者、获奖者与未获奖者或奖次之间,可能只差
“0.1”或“0.2”分。这已到了很难分辨的程度。因为艺术类比赛,不可能象体育比赛
那样泾渭分明。
有两位赛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一位青年赛手,一年前,她的水平并未引
起我的注意,一年之后她弹奏水平的提高,使我刮目相看。问其原由,每天清晨5-8点,
坚持三个小时练琴,雷打不动!另一位高中生的少年赛手,她的古琴曾在海外音乐会上
演奏,上海电台播放。这次为了参赛,苦练了二三个月,到参赛的前几天,左手疼痛得
不能提衣,但她仍坚持比赛。一个小孩子还说出了大人的话:“我重在参与!”很遗
憾,两位赛手都未得名次!青年赛手很难过,但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却已愁云转晴,她
很开朗地说:“这是一次锻炼,我回去再练。下次争取得奖!”少年赛手的话语更让我
惊讶不已:“通过二个多月的练琴,我感到古琴曲有很多东西可练,悟到了一点古琴音
乐的韵味和魅力,我更喜欢它了!现场我没有发挥好,我没得名次,但我得到了提高和
进步!”回沪后她手还没有好,可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想摸琴,她说:“我不知道怎么搞
的,自比赛回来后我很想练琴!”
学习观摩、求得进取、不以获奖为终极目标、心态平衡、重在参与,我以为是参赛
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如是,参赛者不论获奖者或未获奖者都“得到了提高和进步”!
                    
	
发表于 2011/5/3 14:1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