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歌心情(三)[原创]

楼主

sky12345 [离线]

1★☆☆☆☆

发帖数:129 积分:483
1楼

  友人常常问及我为什么喜欢民歌,最夸张的一次是我买了几张不菲的cd后,一位同
学注视片刻,冷冷地丢了句“你竟然花这种钱” !“千金难买心头好嘛”我回答,另一
位同学似乎很理解地说“哎,这家伙把后二十年的音乐给听了”。我笑了笑,不再言
语。
  是啊,我什么喜欢民歌呢?从周遭的反应来看,至少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我在装清
高,以另类的喜好来凸现自己。照这些人的看法,那么西洋古典肯定是更阳春白雪而卓
尔不群,比起这些人我可是“发烧”得望尘莫及。中国民歌至少目前肯定是比不了古典
体制完备,人才辈出,更不用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通行了。我尊重每个人的萝卜青
菜,世界原本就多元,可我听古典总感觉提不起劲来,从未想象自己会像影视片里那
样,很绅士的聆听一场某某大牌的交响乐,所以应该不会存在附庸风雅的说法。
  另一种意见是我心态正渐渐老去,正如后者的“理解”。他们似乎以为,民歌只有
老者吟唱,或者非得是丢掉青春的气息咿呀作响。首先,就网上的交流来看,同龄甚至
更小的朋友,比我痴迷更甚的大有人在。其次就不知要做何解释了,因为没有心理专家
测试过我的心理年龄,是否真的未老先衰。但客观上我正年少,灯红酒绿,运动时尚,
血拼拍拖,无一不流连忘返;主观上我仅仅是个普通的学生,一路走来,波澜不惊,没
有什么打击要让人暮色苍苍呀。
  还有一种更离奇,他们非得说我是出身民歌世家,或者亲朋中肯定有什么人物对我
影响至深,从小就耳濡目染,否则不会这么特立独行。看来他们真是费心了。从我生长
的环境里,印象中从没有这样的人,而且我的故乡也是半点没有民歌,实在的没有氛
围。倒是我后来影响了几个人,没事就拉着他们听民歌,渐渐地他们也觉得不错。记得
高中之前也都是只听流行,可不知怎么到大学就变了,且这一变竟是如此着迷执着,连
自己也不清楚。也许很多东西是冥冥中老早就注定了的,比如爱人。“好雨知时节”,
遇上春天总是会发生的。
  这回麻烦了,问题没解决,还变得费解起来,不至于没来由的就喜欢吧,一定要要
搞清,起码给自己一个交代。要不先搁放一会,还是听听歌吧。或许答案就在民歌中。
  于是我开始听歌……各种号子,抗抬、挑担、打夯、打硪、伐木、车水、打麦、打
连枷、舂米、划船、拉纤等,唱出了劳动的节奏和艺术;“送情郎”、“三十里铺”、
“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出了恋人们的临别赠言或思念;“放风筝”唱出了朋友们玩耍时
的心情;“青春舞曲”唱出了对青春的赞颂;“兰花花”、“王三姐赶集”唱出了对爱
情的追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九连环”唱出了对故土家乡的眷念赞美;“放
马山歌”、“一根竹竿容易弯”、“乡里妹子进城来”唱出了生活中的哲理;“脚夫
调”、“走西口”唱出了旧时黄土生活的艰辛苦涩;“杂菜汤”、“李有松”唱出了对
生活的调侃和封建遗留的刺讽;“包楞调”、“洞庭鱼米乡”、“新货郎”唱出了美好
的新生活;“婚嫁歌”唱出了民风民俗;“拾豆豆”、“猜调”唱出了童真童趣……
  情,一定是情!发乎情而止于歌,才让我这么眷念偏执民歌。我喜欢民歌中那充溢
着的浓浓真情,对生命、自然、土地、亲人、爱人、朋友的浓浓深情,不论异域的乡音
还是音乐的旋律总能挑动心弦。天地万物,时时在触动人心,心有所感,诉之于歌。于
是,天、地、人、土地、民众、歌声,共存互融;于是,民歌被誉为天籁,地籁、人
籁,成了土地赋予人可贵的精神资产之一。
  试想,在悠扬的“长调”里遨游,漫一个“花儿”过山,携着“山曲”一路“信天
游”到山顶,来吼一个“爬山调”;再试想,在“江南小调”中柔美委婉,在号子锣鼓
声中踩点赶工劳动,在“花灯”里载歌载舞;再试想,在苗寨里飙一支“飞歌”,在侗
族“大歌”里不成调的哼一个声部,在壮家“歌圩”时会会四方朋友……多么令人激动
的情景!谁会拒绝游历,体验和真情的美好呢?我哪也没有去过,凭着民歌,一路东西
南北,南北西东听来,越发觉得民歌可爱,越发难以释手。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并不因为你是民歌我才喜欢,不过我喜欢的恰恰是
民歌罢了。哪怕民歌所倚赖的所有环境和事物都不复存在,没有关系,留下语言,留下
音乐,我就仍能体会歌里的真情,那种永远依存,永远鲜活的情结。
  唯有民歌真性情,也许我对这土地爱的太深。
发表于 2011/1/9 0:25:06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