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与民乐艺术研讨会纪要(转自民管协会网站)

楼主

37℃ [离线]

0☆☆☆☆☆

发帖数:6 积分:69
1楼

http://www.folkmusic.org.cn/show.asp?id=2186

“彭修文与民乐艺术”理论研讨会纪要

  9月13日上午,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主办的“《彭修文与
民乐艺术》理论研讨会”在北京职工之家举行。会议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
主持。
   朴东生说:今天的座谈会是小规模、小范围的,是中国广播艺术团和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共同主办的彭修文艺术研讨会,原来是准备规模很大的,包括国内的、海外的专
家学者。后来考虑时间太仓促,所以改成了小型的座谈会,也可以说是大型会议的预备
会议。在明年彭修文诞生75周年诞辰的正日子,那时再搞一次大型的会议。今天虽然
规模不大,但来的人非常有代表性,而且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我们谈彭修文,决不是他
个人的问题,而是联系着我们整个民族管弦乐事业的历史和发展。
  他说,人们把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型民族管弦乐艺术称为“彭修文模式”我认为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几代民族音乐家艺术理念、艺术追求的精致的概括和经典式的
浓缩。彭修文是以大量掷地有声的作品来实践这样一个模式的,短暂的一生写出了这么
多好作品,无与伦比,非常难得。他是我们当代民族管弦乐的杰出代表,没有大同乐会
以来几代人的积淀就没有彭修文;同样,没有彭修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实践,也不
会有民族管弦乐的今天。
  彭修文是当代最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这是经过中国广电部党组命名的,是当之无
愧的。而彭修文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从不以大师自居,与现在一些人动辄以“大
师”自封浮躁心态形成鲜明的反照。
   艾立群副团长代表广播艺术团致词。他说:这次研讨会时间虽短,但意义还是很重
大的。能够如期召开这个会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我们还与
学会共同主办了为广播民族乐团征集新作品的评选活动。这个评选将在今年底进行。我
们还将陆续共同举办一些活动,现在正在筹备之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让我们实实
在在的感受到学会在推动民族管弦乐艺术发展上的巨大作用和不遗途力的魄力和精神。
谢谢民族管弦乐学会!
  我们不仅要说彭修文先生的执著和为人,不仅要说彭修文先生的作品,不仅要说彭
修文先生是民族管弦乐的重要奠基人,不仅要说彭修文先生参与发起和创立了民族管弦
乐学会,更重要的是通过昨天的音乐会和彭先生的作品再一次的思考和探讨如何使中国
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继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大家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
看法和观点。的确,今天时代不同了,创作技法更丰富了,乐器的科研制造技术也进步
了,演奏的水平更高、更专业了,观众的欣赏能力更强了,也更挑剔了。这一切必定会
极大地促进和推动民乐创作和演奏大踏步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对我们的理论研究、美学
观点、作曲技法等学科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么大的话题不是今天一个上午仅能解
决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以各种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我们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是彭修文先生用毕生的心血创立起来的,全团演奏员以团为
家,刻苦钻研业务,在彭修文先生的指导下,逐渐创立形成了我们团的演奏风格。彭修
文先生也是我们广播艺术团的骄傲。现在海内外许多专业、业余民乐团队的建立都或多
或少的摹仿和借鉴了当初彭修文先生创立的广播民族乐团四大块的民族乐队的组织构架
,多年来的不断发展也基本是此架构的延续。
   彭修文先生一生创作改编了几百部(首)作品,许多作品已经出现在众多专业的民
族乐团经常演出的保留曲目之中,甚至写在了许多中小学民乐团队演出的节目单上。因
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彭修文先生已经不仅属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
族、属于全世界的。朴东生先生在一篇纪念彭修文先生的文章中说道:他不仅是新中国
第一个专业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
体制的奠基人之一。我想我们大家是赞成、拥这个评价的。
   朴先生说:他不该走,他才六十多岁,他还有许多想法没有实现,他心中还藏着一
幅21世纪中国民乐发展的宏伟蓝图,彭先生虽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和宏伟蓝图,但
有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将毫不犹豫的担负起发展这幅宏伟蓝图的担子,继续发扬彭修文
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拿起铅笔、打开谱纸,举起指挥棒、拿起拨子,端起端弓、扬
起琴槌,为实现彭修文先生未尽的事业,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共同演奏时代的新乐章!
  艾立群副团长致词后,梁茂春、刘文金、鲁日融、刘再生、张式功、周荫昌、彭丽
分别作了论文宣讲和讲话。
   梁茂春(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在《简论彭修文模式》中说:这个模式
主要是指广播民族乐团为代表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建制。兼指以这种模式创作的民族管
弦作品,主要是彭修文的作品。这种建制,这种模式创作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
九十年代成为一种权威化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华人都能接受的乐队
模式。我认为彭修文毕生投身于民乐艺术,这是他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贡献。
  梁茂春从“历史发展的延伸”、“中西交融的结果”、 “近代民族乐队发展的必然
”、“人民音乐生活的需要”等几方面阐述了这个模式的历史渊源,和对中国当代音乐
的伟大贡献。他说为什么要肯定彭修文模式呢?他能够继承民族的文化经脉,把我们民
族的精神要素充分具体的表现出来;他善于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展现中国人的灵魂
,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品牌,也能够成为世界音乐的一个新品种。他的影响是世界的。
  刘文金(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在讲话中说:彭修文先生创造了“
模式”,但他不主张定型化,而主张相对的规范化;他不主张交响化,而主张交响性。
   彭修文先生离开我们将近九年了,但他对我国民族管弦乐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他在民乐创作上最直接的是在配器方面的成就,对乐器法的深入的全面的认知和运用的
通达有效,配器简洁合理,对音色的敏感,调配布局的微妙,对乐队总体音响的把握和
调整,这是彭先生独一无二的贡献。
  我们要研究和学习彭修文先生在继承传统和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开拓精神;还要学习
他奋发图强、刻苦努力、自学、自强、自主的可贵品格。继承他对民族管弦乐事业呕心
沥血充满感情和理想的实践精神。
  整合后的新的广播民族乐团开拓、扩展、创新,很好继承发展了彭先生的精神。
   鲁日融(作曲家、原西安音乐学院院长)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乐队建制和彭修
文的作品对院校民乐建制的影响》中说:彭修文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影响
着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民族器乐系的设置和建设。60年代召开的民族器乐教材会议,制
定了民族乐器的培养方向,专业基本是按照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编制框架设置的。西安
音乐学院自1954年成立民族器乐专业,多年来就是按照彭修文模式建成的,一直把
彭修文的作品作为基本训练教材。彭修文多次应邀来西安音乐学院讲学,使民乐作曲系
的师生们耳目一新。
  彭修文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为现代民族管弦乐编制的规范化,为民
族管弦乐的交响化创作的伟大成就,已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历史上一座亮丽丰碑。
他给我们留下的作品和影响已是中国民乐宝库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遣产,给人以强大的艺
术魅力,传播在世界各地,感动中国和世界亿万人民,成为最有价值的文献和教科书。
  刘再生(音乐理论家、山东艺术大学教授)宣讲了《论彭修文模式的基本特征》。
他说:彭修文模式不仅是我国20世纪中叶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器乐乐队组
合形式和创作模式,在八、九十年代依然表现出它极富创造力的生命力,更有一批优秀
作品问世;并在21世纪也将成为我国民族器乐表现立体感、交响性效应的最佳选择形
式。
  真正意义上的“彭修文模式”不单纯是大型组织形式,而是由彭修文亲自创作指挥
的作品,可称为“彭修文经典模式”。它体现了作曲家和指挥家的高境界的统一;民族
音乐的神韵和交响性的高度统一;民族管弦乐声部均衡与对比的高度统一;民族管弦乐
建设与乐器改革的高度统一。
  张式功(作曲家、原吉林民族乐团团长):从“创作的配器”“乐队训练”“乐器
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彭修文的三大贡献》。他说:配器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创作。彭修文的改编和编配,真正的作用就是配器,彭修文是在前无
古人的探索中进行的,在创作音乐的同时创作着创作音乐的方法。
  彭修文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是在良性循环下提高壮大起来的划时代历史性的结合,
不仅达到了最高演奏水平,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独奏家。在艰苦的探索与实践的道
路上,彭修文的身影始终熠熠生辉。
   以彭修文为代表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乐队建设上吸取了我国北方吹打乐和南方丝
竹的乐队组合方式,参照借鉴了西洋管弦乐音区配置原则,组成了吹打弹拉四个声部和
高中低三大音区的特有的乐队,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规范。随着乐器改革的不断深入
和所产生的成果,不断吸收着改革的新乐器,也淘汰了一些不理想的乐器。现在的广播
民族乐团无论是乐器的配置和规模都趋向完整和成型。
  彭修文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艺术价值使世界华人纷纷效法,这是一个不可磨灭
的巨大历史贡献!
  周荫昌(音乐理论家、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从5个方面谈了《民乐宗师
彭修文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经过舞台演出和生活的检
验,大半以上曾广为流传,他的作品数量之多,品类之丰,涉猎之广,流传之众,影响
之大、之众、之深在中国音乐界令人仰然相佩。
  二、由他指挥录制一大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精品曲目,培养了一代一代民乐欣赏人
,开拓了人们鉴赏民族音乐的视野和能力,积蓄了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肥沃土壤。
  三、创建和完善了一个现代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以这个乐
团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和世界确立了一个中国民族管弦乐编制的基本范式。
   四、在他的手上建立并形成了一支民族音乐的队伍和发展团结这支队伍的基础和机
制,成功地与民乐界同道策划建立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把整个分散的民乐界团结在
一起,组成了一支队伍,成为了一个具有技术实力,有人才,有成果的一界。这个学会
的作用和出色的工作影响由国内而国外正在日益扩大,在今天仍能清晰感到彭修文的伟
力和光泽。
  五、他探索、积累并开创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建设的成功道路。
  彭修文先生敞开胸襟,兼容博采,对乐、对人、对传统、对事业都有一种宽厚、谦
恭、慷慨、大度的胸襟和胸怀。他的大量作品署名都是编曲、改编,我们决不能把大师
的谦恭误以为他的不能,不能把大师的慷慨无私变成对他贡献的估价不足。
  他深入钻研,品夺精华,他以文和乐,融通形神,他的作品大中有小,大中有精,
大中有小,小中映大,他细心试验,厚德载物,厚积博发,自强不息。
   彭丽(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宣讲了《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她说:彭修文在创作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雅谷共赏,要好听。他从1952
年——1996年笔耕不掇,他的创作追随时代的发展,大胆借鉴欧洲音乐的经验,前
期主要是古典浪漫派,后期又吸收印象派的手法在风格上变化很大,特别是《十二月》
,值得研究。
  同时他始终注意民间音乐,使民间音乐高雅化。
  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善、确立了吹打弹拉四声部的结构,在新中国的大背景下得
到了发扬光大。
  在指挥乐队方面,他在传统韵味把握发挥上最值得深入研究的。
  彭丽认为,彭修文模式是以彭修文为代表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建制,同时包括了
彭修文的创作。而一些现代派作曲家创作的民乐队作品,不包括其中。
   彭修文模式是由民间音乐形态向专业音乐形态的嬗变,他借鉴了西方音乐,借鉴了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特征,成为民间音乐雅文化的代表,并通过引入科学化因素与专业
作曲技巧,提升到专业音乐的领域,以至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进入高等音乐院校及专
业音乐舞台之上,从而改变了民族器乐合奏的地位,并引领中国民族器乐合奏走向世界
,以其强大的感召力与民族文化的标志性逐步影响了我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华人
地区和国家,成为当地华人心目中的华夏传统代表与物征之一,逐步为中国的民族音乐
开拓了海外市场,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奏响了序曲。
  彭修文所创造引领的民族管弦乐之路业已证明是被中国大众普遍接受,也是让民族
音乐走向成功之路。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2006年彭修文先生诞辰75周年之际召开彭修文国际学术
研讨会具有重大意义。
  彭修文的作品是中国音乐宝库中十分珍贵的文献,应整理出版彭修文的全集和演奏
CD,以供后人作全面、深入地研究。
  建议建立彭修文研究会,把对彭修文的研究向广泛、纵深发展。
  设立彭修文中国民族音乐节,广泛开展民乐赛事和交流。
发表于 2010/11/15 20:55:10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