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记录--乐缘音乐会

楼主

pidan7777 [离线]

0☆☆☆☆☆

发帖数:94 积分:317
1楼

前记:
  昨天去听了一会儿弦乐四重奏,去的时候便已是迟了,坐在后排听了半小时,或是
由于心浮气躁,或是刚好碰到的几段不合心意,感觉平平,加上朋友的催促,便很快离
开了。
  回想起半个月前那场那样打动过我的民族音乐会,才发现,自己欠它一个交代。我
们并非总是能够遇到让自己感动的东西,那么,一场际遇,不留下些文字,岂非辜负?
  时隔已久,简为之记。

  那天是很幸运的,座位较偏,却又遇到没有发完票的民乐团的朋友,换了两张票,
居然是一排一座,正中的位置,很是欢喜。
  第一支曲目是合奏《灯月交辉》,一直是不太喜欢合奏的,嫌它闹腾,音色的丰
富复杂并不总是优点,对我来说它们更多的时候有碍动听。然而这一次却让我有些惊
喜,旋律优美多变,鼓乐更是一大亮点,高底急缓恰到好处,一颗心情不自禁地跟着
振奋跳跃,几乎无法安坐。
  第二支是笛子协奏,《日月潭》。当陈老先生一身中山装,手持长笛信步走上台
来的时候,那份气度,倾倒全场。我听到身边好几个女生在低声惊呼:好帅。的确,
虽然看起来已经年过不惑,那举手投足之间的儒雅气质,是一种场。以至于从不追星
的我,都一直想着去要签名。
  朋友说两个乐章都很不错,我却偏爱《恋歌》。原来音乐真的会说话的。一只笛
演绎千回百转。那样婉转的诉说,仿佛看见高天上的流云,弥合寂寞。一时感动得直想
哭,却又莫名其所在。聆听如此音乐,真是感觉无上幸福。
  接下来是扬琴。跟管乐的悠扬和琵琶古琴的韵味比起来,我必须非常遗憾地承认,
扬琴并不是一种很耐听的乐器,尽管自己学了几年。我尤其不能接受这次把琴与鼓夹在
一起演奏。不爱旋律,只好去听技法。林女士的演绎挑不出毛病,技巧也很出色。我听
出了反竹,拨弦等不曾练过的奏法。一个朋友一直误以为那是三种乐器一起演奏,我一
开始不明白,后来才想起来她所谓的第三种乐器,是扬琴两边的琴盖,所谓"击板"。我
是第一次见到,不过着实觉得这种花式在此不曾带来任何美感。而后面的合奏《意象集》
里,我倒是听出了乐章起头扬琴轮音的清丽。我承认,扬琴似乎更适合合奏。
  两首外国民歌,中规中矩,风味还是能听出来,却依旧只是客串而已。
  古筝与乐队《渔舟唱晚》和合奏《水乡欢歌》是属于那种旋律异常悦耳的音乐,
那样优美的音韵流过,心底仿佛被熨过一般,浑身无一处不舒坦。这样的音乐听起来最
是省力,无须思考,便觉好听。夕霞漫天,渔人晚归的满足和水乡丰饶之感竟比亲眼见
着还要真切。听起来只觉得渔舟唱晚这四个字竟是不能易的,再也找不到别的字眼与音
乐感受如此贴切。
  二胡《新婚别》又是另一番感受,杜工部之沉郁,此言无虚。不是想象中二胡惯有
的嘶哑,音色浑厚低沉,但抑扬顿挫中,却依旧是杜鹃泣血,九曲回肠。那种沉重凄凉
,生生压得人无法呼吸。
  唢呐的演绎不能说不佳,只是依旧觉得还是放在远远的山梁上听来更有味道,广
阔天地,带着点粗旷的放肆和尘世的欢欣。室内乐,终究是不合适的。
  至于最后的合奏意象集,巧则巧矣,听起来不免太累。松风云影,意象极大丰富,
却过于偏重技巧,雕凿过重,不如前面的曲目自然。也许我是审美疲劳了也未可知。
不是很喜欢现代技巧,虽然我很是欣赏现代芭蕾。
  最爱那晚的《恋歌》和《新婚别》,如果有发行,是一定要买了来的。

  回来一直在想,高雅艺术一定是曲高和寡么?真正好的音乐,即便是我等俗人也无
法忽略它的妙处。
发表于 2010/8/12 0:40:17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