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卫仲乐1939年版笛曲《鹧鸪飞》

楼主

绿箩 [离线]

0☆☆☆☆☆

发帖数:106 积分:322
1楼

受版主丝竹山水邀约发在华音上的帖子。昨天和trebu讨论了很多,才形成了文中的一些
想法,应该致谢一下哈。珍贵的老古董啊,听听传统雅乐的笛声吧。原文和录音文件在
这里:
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80504
=============================================

如此珍贵的资料,真是不能不对丝竹兄表达一下感谢了。这是我迄今听到的最早的笛子
演奏,录音效果比我预想的好太多了,比诸1950年阿炳的录音真是令人欣慰非常。

对这份录音,还没有一个人叫好,甚至有的朋友话里透出贬义,这倒都是在我意料之中
的。林石城的琵琶、管平湖的古琴、阿炳的二胡、曹正的筝,甚至冯子存的笛子,给今
天的年轻人听,又有几个会真心喝彩的?这倒也怪不得大家,毕竟年代久远,人们的生
活环境、□□状态变了,欣赏习惯自然也在悄悄改变。我只想提醒大家一句,对于这些
还极少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真正的传统艺术,请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到底什么是国乐,
什么是国乐传统的神髓所在,万不可做好龙的叶公。如果实在体会不到,也就不必常常
把传承华夏文明之类的口号挂在嘴边了。我听过学琵琶的人嘲笑林石城噪音大,更听过
学二胡的将阿炳贬得一文不值。个别人物浪得虚名也许未必不是事实,但如果说这些民
族音乐的集大成者全都那么差劲,咱们每每标榜的文化传统又在哪里呢?

卫老先生高深的艺术造诣无疑足以让我们相信他是深谙国乐三昧的人。在这里说句大家
不爱听的话,卫先生论艺术修养是与刘天华等人同层次的伟大艺术家,笛子界还没有出
现过这种量级的人物。初听他的录音,就有三点立刻引起我的注意。

首先当然是他的音乐气质。他的演奏处处体现着南方的传统雅乐的文人气质,这种气质
显然比后来的陆、赵更为昭彰。温文尔雅,毫无浮躁慌乱,也并不做半点取悦听众的事
情,为他“笛声应如箫声”的艺术哲学作了充分的诠释。我们现在听到的早期笛乐大多

自□□下层民众,无从听到传统雅乐的笛声,这更使得卫先生的录音异常珍贵。今天的
人们吹,比如《梅花三弄》,比如《妆台秋思》,还有很多大家并不常听到的敦煌
古乐、《九宫大成》里遗留下来的古代笛曲等等,人人都知道要有古意才成,可到底什
么是古意?到底怎样演奏出传统文人音乐的气度来?很多人想当然地要吹得徐缓、吹得
悲凉,可这终究只是想当然而已,是现代人猜测的古人气质,并没有什么根据。我也一
直为此苦恼着,现在有了这份音乐,终于看到了一条出路。70年前的文人笛乐,也许再
也找不到第二份了。尤其自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上的原因,传统文人文化遭到巨
大破坏,包括大家现在吹的笛曲,大多也是从民间俗乐发展而来,尤其是文革结束前的
创作乐曲。我打算尽我所能把卫先生的音乐气质理解透彻(也许无法做到),将其作为
古代笛曲雅乐的演奏指南(也许是唯一的指南了),因为我看不到更有直接指导意义的
东西了。

第二是他的音准。大家知道我国的传统笛子是平均孔距的,建国后受到西方平均律制的
影响才调整了孔距,可传统的“笛律”和十二音旋相为宫的技术却逐渐消亡了。听他的

音,第二孔和第五孔的音高的确比现在的笛子要低一点,但这是完全符合比较靠近纯律
的传统律制的。平均孔本身显然不能保证任何一种律制,所以这一事实说明了卫先生控
制音准的水平。即使用平均律的耳朵来听,除了4、7两音的特殊性,□□各音的音准是
很棒的(平均律在这些音上与纯律差别很小),这些都要靠演奏者的控制得来。

第三则是前面liu8兄提到的震音问题了。昨天刚跟朋友在讨论,他也认为是气震音(甚
至怀疑是气息不稳造成的),但我认为这是先生非常精湛的指震音,或者叫虚颤音。
显然气息不稳是说不通的,因为这种震音自始至终保持了高度稳定的频率和强度,如果
做到如此“稳定”的“不稳”实在比气息“稳定”本身难得太多。为什么不是气震音?

首先一点是笛子上的气震音是由刘森先生在五十年代从长笛学习引进而来的,他以前的
笛家们,包括南北四大家全部在内,是没有人会用气震音的。但是指震音却是南派传统
的“颤叠震打”四大技法之一,在陆赵两位的演奏中随处可见,但即使是善于学习借鉴

吐故纳新的赵先生也并不见使用。退一步讲,即使刘森不是在笛子上使用气震音的首创
者,如果这项技术在三十年代已经为卫先生这样有巨大影响的人物掌握,无法想象比他
晚得多的赵老在五六十年代仍然不在乐曲中广泛使用。

其次是频率问题。各位可以试试看,气震音频率在你们身体上的生理局限是怎样的。就
我而言,至多一秒钟四次罢了,再快就会失控。我学艺不精自然不足参照之用,但听卫
先生的录音里震音的频率与指颤音相当,如果作为气震音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为人之生
理所不能。

再次是音高问题。气震音与指震音的音高状态有明显不同,这是因为,对于前者,气息
的变化必然是连续的,所以音高的起伏也是连续的,听起来的音准效果必然是飘忽的;
而对于指震音,音高只有在手指落下的一刹那变为稍稍不同的状态(大多是稍低),所
以音高只在本位音与这个稍有改变的音两个音高状态之间来回跳跃,由于手指落下的时
间比抬起的时间短得多,听起来的音准效果还是本位音,并不飘忽而是准确果断的。卫
先生的录音显然并没有音高连续浮动的现象,而是稳定的音准,所以不会是气震音。

卫先生的指震音实在令人折服,频率、幅度都高度稳定,而且居然在每一处长音都能做
到,我尝试了一下就发现,要做到这么多、这么稳,所要求的手指功夫没有长年积累是
无法企及的。屠式璠说他虽然于乐器演奏几乎无所不能(也许最精于琵琶),但笛箫却
是先生最早学习的,所以功力尤为深厚,这也在此得到印证。
发表于 2010/8/9 22:06:44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