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楼主

不能超过 [离线]

0☆☆☆☆☆

发帖数:112 积分:318
1楼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譬如这次的飞天,难度不小,层次丰富,力度、速度变化很多,而且专场就以此为题,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发表于 2010/7/24 6:37:49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