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沈音附中小姑娘常轶伟4分钟《无穷动》视频
浏览量:1436 回帖数:1
1楼
9月1日的CCTV《风华国乐》召集了九大音乐学院附中的娃娃们同台表演。
18岁的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常轶伟,以双吐循环换气配合大量半音技
术,持续近4分钟演奏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名曲《无穷动》。我晕,真是够
厉害!沈音的竹笛教学感觉中国曲子实在一般,但用竹笛演奏西乐在国
内确实是个中翘楚。比之当年戴亚的版本,时长是其4倍,速度稍慢但半
孔音控制得准确得多,且演奏得轻松得多。大伙儿慢慢看视频吧,洒家
吐血去了……
常轶伟1989年出生于辽宁锦州,8岁习笛,2000年随沈音笛子副教授周波
学习,200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音附中,曾在2004年“周波教学40周年”
音乐会上担任独奏。2005年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
获优秀表演奖。
http://www.astro.umass.edu/~gliu/WuQiongDong_ChangYiwei.wmv
这是我切下来的,同期的整场《风华国乐》在这里下:
mms://winmedia.cctv.com/fenghuaguoyue/2007/09/fenghuaguoyue_300_20070901_1.wm
v
9月1日的CCTV《风华国乐》召集了九大音乐学院附中的娃娃们同台表演。
18岁的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常轶伟,以双吐循环换气配合大量半音技
术,持续近4分钟演奏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名曲《无穷动》。我晕,真是够
厉害!沈音的竹笛教学感觉中国曲子实在一般,但用竹笛演奏西乐在国
内确实是个中翘楚。比之当年戴亚的版本,时长是其4倍,速度稍慢但半
孔音控制得准确得多,且演奏得轻松得多。大伙儿慢慢看视频吧,洒家
吐血去了……
常轶伟1989年出生于辽宁锦州,8岁习笛,2000年随沈音笛子副教授周波
学习,200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音附中,曾在2004年“周波教学40周年”
音乐会上担任独奏。2005年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
获优秀表演奖。
http://www.astro.umass.edu/~gliu/WuQiongDong_ChangYiwei.wmv
这是我切下来的,同期的整场《风华国乐》在这里下:
mms://winmedia.cctv.com/fenghuaguoyue/2007/09/fenghuaguoyue_300_20070901_1.wm
v
发表于 2010/6/27 4:34:30
2楼
对很多的笛曲来说,慢板常常比快板对手指的灵活性要求要高,因为前者为风格所
需往往需要大量的小巧动作。一个例子是《春到湘江》,除了宁保生自己的演奏,
目前只有陈涛的版本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就是这种对慢板中手指功夫的要求所致,
而吐音段落的快板在手指技术上说,一个动作一个音,大家吹出来都一样。(03年
我跟余头提出过慢板比快板更要手指功夫的看法,他当时思考了一下表示赞同。)
《无穷动》全是带吐音的快板,所以手指的运动并不需要很快的速度。
我碰到过不少不吹笛子的音乐高手对笛曲里大量存在的装饰音很有意见(演奏者包
括俞逊发张延武之流的名家),认为画蛇添足,降低了乐曲格调,我觉得这一点非
常值得注意。简广易的演奏相比之下则颇得他们的首肯,听起来没有那么多花哨的
装饰音。其实简的指花并不比别人少,而是做得快、做得隐蔽,把装饰音完全融入
旋律,化成了一种风格,微妙的“味道”而听不出有另外几个音在,这一点按我个
人的理解是黄尚元说他“挥指神速”的重要印证。
刘森派的曲子对此尤其有着高度的要求,比如他们常用的“甩手指”手法,使旋律
出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强烈动感。按刘森自己的话来说,是“把四个音压在一起发
出来”的,这一点就他所知,“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件乐器做得到”。不明就里的人
往往把它听成叠音+小三度上滑音,其实里面根本没有一点滑动。他们按这种理解这
样一吹,《牧笛》就成了一种滑上滑下油光光肉乎乎的感觉,完全走了样。如果用
指肚按孔用这个手法,由于指尖硬而指肚软,后者出音的反应就不那么灵敏,在这
么短的时间里“四个音”就无法清晰地一下子弹出来,总有一种肉肉的感觉,缺少
骨力,象书法中的“侧锋”和“中锋”行笔的区别一样。所以trebu说的“新派的指
尖法主要是一种风格的需要”至少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他们的风格的确是需要这种
按孔方法的。而一个“压”字,要求的就是手指的功夫了,压在一起发出来,也就
是说,要敏捷到听不出有四个音在那里的程度。苏轼曾慨叹,“天下几人学杜甫,
谁得其皮与其骨”,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
“新派”、“刘森派”等叫法今后应该会逐渐统一定名在“京派”,我们不妨以后
者称之。
对很多的笛曲来说,慢板常常比快板对手指的灵活性要求要高,因为前者为风格所
需往往需要大量的小巧动作。一个例子是《春到湘江》,除了宁保生自己的演奏,
目前只有陈涛的版本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就是这种对慢板中手指功夫的要求所致,
而吐音段落的快板在手指技术上说,一个动作一个音,大家吹出来都一样。(03年
我跟余头提出过慢板比快板更要手指功夫的看法,他当时思考了一下表示赞同。)
《无穷动》全是带吐音的快板,所以手指的运动并不需要很快的速度。
我碰到过不少不吹笛子的音乐高手对笛曲里大量存在的装饰音很有意见(演奏者包
括俞逊发张延武之流的名家),认为画蛇添足,降低了乐曲格调,我觉得这一点非
常值得注意。简广易的演奏相比之下则颇得他们的首肯,听起来没有那么多花哨的
装饰音。其实简的指花并不比别人少,而是做得快、做得隐蔽,把装饰音完全融入
旋律,化成了一种风格,微妙的“味道”而听不出有另外几个音在,这一点按我个
人的理解是黄尚元说他“挥指神速”的重要印证。
刘森派的曲子对此尤其有着高度的要求,比如他们常用的“甩手指”手法,使旋律
出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强烈动感。按刘森自己的话来说,是“把四个音压在一起发
出来”的,这一点就他所知,“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件乐器做得到”。不明就里的人
往往把它听成叠音+小三度上滑音,其实里面根本没有一点滑动。他们按这种理解这
样一吹,《牧笛》就成了一种滑上滑下油光光肉乎乎的感觉,完全走了样。如果用
指肚按孔用这个手法,由于指尖硬而指肚软,后者出音的反应就不那么灵敏,在这
么短的时间里“四个音”就无法清晰地一下子弹出来,总有一种肉肉的感觉,缺少
骨力,象书法中的“侧锋”和“中锋”行笔的区别一样。所以trebu说的“新派的指
尖法主要是一种风格的需要”至少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他们的风格的确是需要这种
按孔方法的。而一个“压”字,要求的就是手指的功夫了,压在一起发出来,也就
是说,要敏捷到听不出有四个音在那里的程度。苏轼曾慨叹,“天下几人学杜甫,
谁得其皮与其骨”,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
“新派”、“刘森派”等叫法今后应该会逐渐统一定名在“京派”,我们不妨以后
者称之。
发表于 2016/3/2 3: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