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南京大学民族乐团
浏览量:7204 回帖数:2
          
            
            1楼
          
            
              
二.南大是一曲流动着独特精神的民乐
从入校开始我就因为自己的特长加入了南京大学民族乐团,这是一个全部由在校学
生组成的业余社团。南京大学民乐团的前身是十年前几个爱好民乐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
知音协会,那时候几个师兄师姐凭着对民乐的一腔热情找到了学校艺术中心年轻的张静
波老师作指导,当时连老师总共还不到十个人,他们就这样利用课余时间一张一张凳子
地拼凑,一份一份乐谱地抄写整理,一次次地因为没有固定排练地点而在食堂门口、走
廊,甚至锅炉房旁边来回地奔波,在大雨天里为了一张给乐器遮雨的塑料布跑上许多
回……这一切仅仅是出于对民乐的执着与热爱。
后来知音协会在张老师的培训下逐步有了演奏能力,开始在学校礼堂为学生们免费
演出,吸引了不少对民乐有兴趣的同学,规模就逐渐扩大了,从原来的三四个节目一台
戏,变成了六七个节目,甚至最多能有十个节目,乐器声部也慢慢丰满起来了。如今民
乐团声部基本可与专业乐团相媲美了:拉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一应
俱全,而担任这些乐器演奏员的,全部都是南京大学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
士生!而且乐团规模十年间已经扩展到了60余人,是乐团历史上最大的规模。我们的
演出规模和水平也是与日俱增,在乐团成功出访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省和香
港、澳门地区之后,今年十月份我也有幸随团去了韩国、日本做为期十多天的出访演
出。与我们展开友好交流的有日本的北陆大学、创价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建国大
学,在那里我们给异国的大学生们带去了委婉动听的中国民族音乐,观众都向我们回报
以最高的热情,场场演出都不得不加演。与韩日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也是很有趣,虽然用
英语交流还存在着一点障碍,可是却不妨碍我们一起开心地聊天、跳舞、享用美食。
但所有这些,第一代老团员们却都没有机会参与了。作为民乐团鼎盛时期的团员,
在“坐享”他们成果的同时,老团员的事迹是永远不能忘的——张老师至今还经常这样
告诫我们,说起那些创下民乐团这块牌子的老队员们,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她总是掩
饰不住一脸的留恋和感伤,这个乐团见证了她生命里最宝贵的十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
十年。
乐团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对音乐都有特殊的感觉,比一般人敏锐的耳朵和比
一般人更强的节奏感,交流起来便有了更多的话题,聊聊喜欢的曲风,评评时下的音
乐。不过最有趣的是排练的间隙,贝司大叔、扬琴小美、杏儿哥这些活跃分子都会鼓动
大家现编现演成民乐,不论是摇滚还是古典,rup还是民族,每到这时,排练厅里到处都
是大家忍俊不禁的表情。因为我们不是专业乐团,所以很多声部都是要兼的,比如扬琴
的要兼鼓,古筝的要兼木鱼和碰铃,琵琶的妹妹更是要会柳琴、大阮和中阮,而二胡组
的同学则要转中胡、板胡和高胡,因此排练厅里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声部间
跑来跑去……张老师除了亲自带着我们排练,还特别邀请江苏省歌舞剧团的王爱康老
师,曾率中国民族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石中光指挥很多次做客民乐团,乐
团成立十周年那次大型演出还是石教授指挥的呢。以往只在电视上惊叹的名家,如今却
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排曲子,甚至和大家“吹吹牛”的确是我以前所不敢想的——
结识名家大家,也是南大民乐团给我的优宠。
现在每逢盛大的节日、纪念日大礼堂都会有民乐团演出,仍然深受南大师生的喜
爱,不需要华丽的海报,不需要刻意的宣传,只要贴出来南京大学民乐团演出的时间和
地点,礼堂一定是爆满的。并且我们也始终坚持了学生团体如水的本色——每场演出都
是义演,从来不接商业性质的演出。
从民乐团的成长轨迹就可以看出南大人的品质:坚忍,勤奋,为了热爱的事业可以
不计回报地付出,当然也受益于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延续下来的吃苦精神。有时候想想,真的很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片纯洁而肥沃的土壤中
成长,仰望着身边的枝繁叶茂的大树,沿着他们的轨迹,传承着这份精神。
一个集体一旦有了某种精神,那便是能联结你我、联结时间打不断的纽带,南大人
的精神是诚朴雄伟,是励学敦行,是嚼得菜根,是做得大事!说一所学校的氛围很重
要,指的就是这种精神。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上也印上了她的精神,自己的
心中也刻下了这些为人之法,治家之道,安邦之理。
难忘秦淮灯市,犹忆阳关三叠。纵横草原骑兵,缱绻丝路驼铃。笑谈渔舟唱晚,醉
卧十面埋伏。年年春到湘江,再聚花好月圆,这些民乐曲目或温婉、或活泼、或缠绵、
或刚烈,但万变总不离千回百转,声韵分明的特点,就好像南京大学人文理工各有专
域,但却都秉承了同样的精神,继承了同样的育人宗旨。南京大学以她百年来的勤勉温
良无声地奏响着金陵最美的节拍!
            
            
       
              
                  
            
          
          
        二.南大是一曲流动着独特精神的民乐
从入校开始我就因为自己的特长加入了南京大学民族乐团,这是一个全部由在校学
生组成的业余社团。南京大学民乐团的前身是十年前几个爱好民乐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
知音协会,那时候几个师兄师姐凭着对民乐的一腔热情找到了学校艺术中心年轻的张静
波老师作指导,当时连老师总共还不到十个人,他们就这样利用课余时间一张一张凳子
地拼凑,一份一份乐谱地抄写整理,一次次地因为没有固定排练地点而在食堂门口、走
廊,甚至锅炉房旁边来回地奔波,在大雨天里为了一张给乐器遮雨的塑料布跑上许多
回……这一切仅仅是出于对民乐的执着与热爱。
后来知音协会在张老师的培训下逐步有了演奏能力,开始在学校礼堂为学生们免费
演出,吸引了不少对民乐有兴趣的同学,规模就逐渐扩大了,从原来的三四个节目一台
戏,变成了六七个节目,甚至最多能有十个节目,乐器声部也慢慢丰满起来了。如今民
乐团声部基本可与专业乐团相媲美了:拉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一应
俱全,而担任这些乐器演奏员的,全部都是南京大学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
士生!而且乐团规模十年间已经扩展到了60余人,是乐团历史上最大的规模。我们的
演出规模和水平也是与日俱增,在乐团成功出访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省和香
港、澳门地区之后,今年十月份我也有幸随团去了韩国、日本做为期十多天的出访演
出。与我们展开友好交流的有日本的北陆大学、创价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建国大
学,在那里我们给异国的大学生们带去了委婉动听的中国民族音乐,观众都向我们回报
以最高的热情,场场演出都不得不加演。与韩日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也是很有趣,虽然用
英语交流还存在着一点障碍,可是却不妨碍我们一起开心地聊天、跳舞、享用美食。
但所有这些,第一代老团员们却都没有机会参与了。作为民乐团鼎盛时期的团员,
在“坐享”他们成果的同时,老团员的事迹是永远不能忘的——张老师至今还经常这样
告诫我们,说起那些创下民乐团这块牌子的老队员们,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她总是掩
饰不住一脸的留恋和感伤,这个乐团见证了她生命里最宝贵的十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
十年。
乐团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对音乐都有特殊的感觉,比一般人敏锐的耳朵和比
一般人更强的节奏感,交流起来便有了更多的话题,聊聊喜欢的曲风,评评时下的音
乐。不过最有趣的是排练的间隙,贝司大叔、扬琴小美、杏儿哥这些活跃分子都会鼓动
大家现编现演成民乐,不论是摇滚还是古典,rup还是民族,每到这时,排练厅里到处都
是大家忍俊不禁的表情。因为我们不是专业乐团,所以很多声部都是要兼的,比如扬琴
的要兼鼓,古筝的要兼木鱼和碰铃,琵琶的妹妹更是要会柳琴、大阮和中阮,而二胡组
的同学则要转中胡、板胡和高胡,因此排练厅里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声部间
跑来跑去……张老师除了亲自带着我们排练,还特别邀请江苏省歌舞剧团的王爱康老
师,曾率中国民族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石中光指挥很多次做客民乐团,乐
团成立十周年那次大型演出还是石教授指挥的呢。以往只在电视上惊叹的名家,如今却
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排曲子,甚至和大家“吹吹牛”的确是我以前所不敢想的——
结识名家大家,也是南大民乐团给我的优宠。
现在每逢盛大的节日、纪念日大礼堂都会有民乐团演出,仍然深受南大师生的喜
爱,不需要华丽的海报,不需要刻意的宣传,只要贴出来南京大学民乐团演出的时间和
地点,礼堂一定是爆满的。并且我们也始终坚持了学生团体如水的本色——每场演出都
是义演,从来不接商业性质的演出。
从民乐团的成长轨迹就可以看出南大人的品质:坚忍,勤奋,为了热爱的事业可以
不计回报地付出,当然也受益于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延续下来的吃苦精神。有时候想想,真的很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片纯洁而肥沃的土壤中
成长,仰望着身边的枝繁叶茂的大树,沿着他们的轨迹,传承着这份精神。
一个集体一旦有了某种精神,那便是能联结你我、联结时间打不断的纽带,南大人
的精神是诚朴雄伟,是励学敦行,是嚼得菜根,是做得大事!说一所学校的氛围很重
要,指的就是这种精神。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上也印上了她的精神,自己的
心中也刻下了这些为人之法,治家之道,安邦之理。
难忘秦淮灯市,犹忆阳关三叠。纵横草原骑兵,缱绻丝路驼铃。笑谈渔舟唱晚,醉
卧十面埋伏。年年春到湘江,再聚花好月圆,这些民乐曲目或温婉、或活泼、或缠绵、
或刚烈,但万变总不离千回百转,声韵分明的特点,就好像南京大学人文理工各有专
域,但却都秉承了同样的精神,继承了同样的育人宗旨。南京大学以她百年来的勤勉温
良无声地奏响着金陵最美的节拍!
                    
	
发表于 2008/8/10 18: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