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份录音资料看宁保生先生独特演奏风格的形成
浏览量:7124 回帖数:4
          
            
            1楼
          
            
              
从四份录音资料看宁保生先生独特演奏风格的形成
宁保生先生作为中央民族乐团多年的笛子首席,录音资料却很少见,也没有见过有
人对他的演奏进行分析的文章。xy924网友刚刚上传了宁先生1978年的珍贵历史录
音,我不顾自己学识浅陋,忍不住要写点什么。宁先生的演奏风格非常之独特,在
三个方面尤为突出:含蓄秀丽的音色,微妙流利的指法,以及清新劲健的吐音。但
这些特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通过不同时期的录音研究同一演奏家的风格演变过程是很有趣的。加上现在这份资
料,我们见到了他的四个不同录音,其中最早的一个是网上多有流传的、屠式璠先
生编辑《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时无意误收的那一版本,跟大家熟悉的版本颇为
不同。由于宁先生曾注明该曲定稿于1977年,则这一版录音必然早于这个时间。这
一版的春到湘江(不管它当时是否叫这个名字)花鼓戏痕迹非常明显,我曾听某业
内知名中年演奏家说过,他多年前听到宁先生推出此曲的初稿时,觉得“真难听”。
跟后来的定稿比起来,初稿确实显得很粗糙,花鼓戏没有以风格化的方式融入乐曲,
而是比较实体化的状态,结构上也有些拼凑痕迹,不如后来的节节推进、一气呵成。
但这是创作问题,我们还是专注于他的演奏。从录音里可以听出,他后来的三个主
要的风格特点当时(1977年以前的某时,不超过34岁)都还没有形成,吐音还比较
硬,有紧张感;精巧的小指花当时也还没有出现,音质还比较直白明亮,跟后来的
秀丽婉转迥然不同。
时间上的第二个版本就是这个1978年版,当时宁先生35岁。比较起来可以发现,此
时他独特的清新挺拔的吐音风格已经形成,快板段落指法灵巧,吐音的音色也不再
有紧张感,变得干净、轻松、通畅,高低音的音色统一转换自如,跟后来成熟时期
的快板段落已几无二致。然而听听引子和行板部分,音质虽比从前秀美了许多,但
还有些许燥和直的感觉,后来的丰富指花技巧也是时隐时现。这说明到了35岁,他
后来吐音上的特色此时已经形成了,指法的特色还在发展成熟过程中,而音色的特
色虽已可见明显迹象,但似乎还在探索中。这时的乐谱,除了极个别音外跟后来已
无区别。
至于第三个版本,就是华音曲库里的那一版。这一版曾引起华音的热烈讨论,因为
丝竹版主当初将它误标为俞逊发先生演奏,转相流传数年,错误深入人心,想要更
正已经不易,直到我提出第一手证据(宁先生在北京大学做讲座时播放的他在广播
电台录节目时的录音)才得以让丝竹兄信服,修改曲目的说明。这一版毫无疑问是
风格成熟期的产物,音色、指法、吐奏、乐曲节奏的把握、层次的推进全部自成一
格。宁先生显然把旋律的歌唱性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气震音、甩指花、小滑音
的使用、气息的虚实更替都非常讲究,很可能是受到了刘森一派的一些启发和影响。
音色的燥气已经全部消失,代之以含蓄柔和,吐音段落更加流利干净而不失旋律线
条,旋律上行前的装饰音多有类似打音而效果略强的指花,使得上行更有动力,增
添了一份清峻峭拔的气质,音区的转换通畅练达了无痕迹,俨然一代大家风范。另
外两首曲子的录音《水乡丰收人欢畅》《节日》网上也有所流传,风格也较为成熟,
跟这一《春到湘江》版本一样充满灵动之气,颇为可观。
至于第四个版本,就是我前面讲到的他在北大讲座上播放的电台录音。这个讲座是
近年的事(大约2003-2004年间),录音也像是更晚近些的演奏,朝气有所消退,
但个人风格越发浓郁、细节越发精美,有一种“人曲俱老”的风范。但总体上跟第
三版没有明显差别。
总体而言,宁先生的演奏有一种逼人的灵气,但从这一系列标志着发展演化过程的
录音看来,这看似灵性使然的演奏风格也是在艰苦的学习、探索和反复尝试中逐渐
形成和完善的。最后提醒大家别忘了,宁先生是真正的自学成才者,从没有拜过老
师;所以他在成长道路上克服过多少、多大的困难,恐怕不是我们所容易想见的。
虽然与他素昧平生,宁先生仙逝后一直想写点文字纪念一下,一个月后就是他的周
年祭了,今天就用此文了却我这个小小心愿吧。
(同日发表于华音网站笛子论坛。——horizon)
            
            
       
              
                  
            
          
          
        从四份录音资料看宁保生先生独特演奏风格的形成
宁保生先生作为中央民族乐团多年的笛子首席,录音资料却很少见,也没有见过有
人对他的演奏进行分析的文章。xy924网友刚刚上传了宁先生1978年的珍贵历史录
音,我不顾自己学识浅陋,忍不住要写点什么。宁先生的演奏风格非常之独特,在
三个方面尤为突出:含蓄秀丽的音色,微妙流利的指法,以及清新劲健的吐音。但
这些特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通过不同时期的录音研究同一演奏家的风格演变过程是很有趣的。加上现在这份资
料,我们见到了他的四个不同录音,其中最早的一个是网上多有流传的、屠式璠先
生编辑《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时无意误收的那一版本,跟大家熟悉的版本颇为
不同。由于宁先生曾注明该曲定稿于1977年,则这一版录音必然早于这个时间。这
一版的春到湘江(不管它当时是否叫这个名字)花鼓戏痕迹非常明显,我曾听某业
内知名中年演奏家说过,他多年前听到宁先生推出此曲的初稿时,觉得“真难听”。
跟后来的定稿比起来,初稿确实显得很粗糙,花鼓戏没有以风格化的方式融入乐曲,
而是比较实体化的状态,结构上也有些拼凑痕迹,不如后来的节节推进、一气呵成。
但这是创作问题,我们还是专注于他的演奏。从录音里可以听出,他后来的三个主
要的风格特点当时(1977年以前的某时,不超过34岁)都还没有形成,吐音还比较
硬,有紧张感;精巧的小指花当时也还没有出现,音质还比较直白明亮,跟后来的
秀丽婉转迥然不同。
时间上的第二个版本就是这个1978年版,当时宁先生35岁。比较起来可以发现,此
时他独特的清新挺拔的吐音风格已经形成,快板段落指法灵巧,吐音的音色也不再
有紧张感,变得干净、轻松、通畅,高低音的音色统一转换自如,跟后来成熟时期
的快板段落已几无二致。然而听听引子和行板部分,音质虽比从前秀美了许多,但
还有些许燥和直的感觉,后来的丰富指花技巧也是时隐时现。这说明到了35岁,他
后来吐音上的特色此时已经形成了,指法的特色还在发展成熟过程中,而音色的特
色虽已可见明显迹象,但似乎还在探索中。这时的乐谱,除了极个别音外跟后来已
无区别。
至于第三个版本,就是华音曲库里的那一版。这一版曾引起华音的热烈讨论,因为
丝竹版主当初将它误标为俞逊发先生演奏,转相流传数年,错误深入人心,想要更
正已经不易,直到我提出第一手证据(宁先生在北京大学做讲座时播放的他在广播
电台录节目时的录音)才得以让丝竹兄信服,修改曲目的说明。这一版毫无疑问是
风格成熟期的产物,音色、指法、吐奏、乐曲节奏的把握、层次的推进全部自成一
格。宁先生显然把旋律的歌唱性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气震音、甩指花、小滑音
的使用、气息的虚实更替都非常讲究,很可能是受到了刘森一派的一些启发和影响。
音色的燥气已经全部消失,代之以含蓄柔和,吐音段落更加流利干净而不失旋律线
条,旋律上行前的装饰音多有类似打音而效果略强的指花,使得上行更有动力,增
添了一份清峻峭拔的气质,音区的转换通畅练达了无痕迹,俨然一代大家风范。另
外两首曲子的录音《水乡丰收人欢畅》《节日》网上也有所流传,风格也较为成熟,
跟这一《春到湘江》版本一样充满灵动之气,颇为可观。
至于第四个版本,就是我前面讲到的他在北大讲座上播放的电台录音。这个讲座是
近年的事(大约2003-2004年间),录音也像是更晚近些的演奏,朝气有所消退,
但个人风格越发浓郁、细节越发精美,有一种“人曲俱老”的风范。但总体上跟第
三版没有明显差别。
总体而言,宁先生的演奏有一种逼人的灵气,但从这一系列标志着发展演化过程的
录音看来,这看似灵性使然的演奏风格也是在艰苦的学习、探索和反复尝试中逐渐
形成和完善的。最后提醒大家别忘了,宁先生是真正的自学成才者,从没有拜过老
师;所以他在成长道路上克服过多少、多大的困难,恐怕不是我们所容易想见的。
虽然与他素昧平生,宁先生仙逝后一直想写点文字纪念一下,一个月后就是他的周
年祭了,今天就用此文了却我这个小小心愿吧。
(同日发表于华音网站笛子论坛。——horizon)
                    
	
发表于 2008/3/22 2:5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