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引才消解“被同化”之忧

楼主

sword321 [离线]

1★☆☆☆☆

发帖数:218 积分:1373
1楼

  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请来2008年诺丅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得主吕克·蒙塔尼担任全职教授,同时引进他的学术团队——蒙塔尼教授将按照自己的要求,在全球招聘人才一起到交大工作。以同样的方式,上海交通大学3年来已经从海外引进20多个高层次学术团队。在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看来,团队引进较之个体引进,当然有利于更快速地提升学科水平,但更关键的是,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引进的单个人才迅速被同化,可以给大学文化不断注入新内容。

   有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叫“特修斯之船问题”:一艘船在海上持续航行几百年,这完全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部件替换——哪块木板不行,就把它换掉,年复一年,最后全船的部件全部更新了。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是:这是否还是原来那艘“特修斯之船”?其实这样的哲学思考存在于每个企业和组织:怎样的更新才是有效的,能让我们拥有一艘“新船”而不是“新的老船”。

   张杰院士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已经提出10年,但至今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匮乏;尽管不断引进着人才,但由于“物本思维”还在起主导作用,大学文化建设被忽视,人才引进后要么迅速被环境同化,要么难以适应环境。上海交通大学转而着重引进海外高层次学术团队,并且鼓励学校里的年轻人加入这些团队,就是想以团队的力量克服、改造校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有效更新自己的“特修斯之船”。

  
“打卡制度”要改变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现在实行打卡制度:老师每天到校打一下卡,离开时再打一下卡;如果去实验室或者外出公干,必须在系里的小黑板上留言。这是新的系主任季向东教授上任后推出的措施。

   此前任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季向东教授,2008年带着自己课题组的9位成员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随后又陆续从世界各地名校引进了17位教授。从2005年起不时回国做学术交流的季教授,发现国内大学有一个奇怪现象——很多老师除了上课时间在学校,其余时间人迹难觅。

   老师要不要坐班,学校并没有明确规定,而且老师除了上课,确实还有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这成了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人的理由。季向东对此很难接受:“国外大学的老师在办公室时,连办公室的门都不允许关——上班时间必须保证学生能找到老师,有时老师也会外出,但行踪必须公开,让学生知道到哪里或者稍后什么时间可以找到老师。”他觉得,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老师的责任心,特别是对学生的责任心,“虽然国内不少大学都号称要做研究型大学,但大学更有着永远不变的职责,就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以此为中心。”为此他尝试了很多方法来改变长期形成的惯例,最终,去年起实行了打卡制度。

   季向东说:“这个过渡性措施,并不是要惩罚谁,而是要不断提醒老师们你的职责所在,要让学生在需要时能找到你。”眼下,物理系正在设计一个网页,更方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老师的行踪。当然,系里还配套建立了其他制度,比如成立了教授委员会,推进学术民丅主。


   推行这样的制度更新和观念更新,季向东要克服阻力,团队的力量给了他支撑。

   物理系博士生徐骏作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发表在国际天文学顶级刊物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并且被评为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之一;这个系的教授还发表了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的首个成果。在不久前进行的国际评估中,国内外同行认为上海交大物理系“文化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大学应该是理想之所在”

   也在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平野真一研究所,由日本名古屋大学前任校长平野真一教授领衔全球招聘的科研团队,开展高分子材料研究。

   平野真一不论在学术界还是教育界都颇有建树,他以9年心力把名古屋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带进了世界大学100强,在他任内,诞生了3位诺丅贝尔奖得主。

   张杰校长2007年拜访平野真一时,请他卸任后到上海交大帮助发展高分子物理学科,并担任校长特别顾问。2008年平野真一卸任校长,答应领着团队到上海交大任教,但此时,他接到了日本文部省一纸通知,希望他出任日本大学评估与学位授予机构的机构长。这是日本唯一一个准政府的大学评价机构,也是最权威的。平野真一答复称,他已经先答应了上海交大,如要兼职,必须征得校方同意。于是,日本文部省特地发信到上海交通大学询问。张杰说:“其实平野真一当时还未和我们书面签约,完全可以直接答应兼职,这是日本教育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而且报酬也高于我们给他的。但从他对于兼职的态度,既能看到一个大学教授的操守,更能看到大学文化的体现。大学文化的重点,正在于大学应该是一个理想之所在,应该有超越世俗的内涵。”如今,平野真一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在上海交大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

   “大学文化是什么?”这个听起来很玄的问题,在张杰院士看来却可以落实于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校园里应该有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咖啡馆,让教授们闲时在这里轻松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灵感;应该有舒适的图书馆或者工作室,让大家带着感兴趣的课题在这里钻研到深更半夜……而不是教授们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谈论谁拉来的科研经费多,或者怎么让研究生帮自己多打工、多挣钱。

   引进团队之后,不论是蒙塔尼教授、季向东教授的团队,还是美国纽约克朗研究所蔡申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季卫东教授的团队,上海交通大学都鼓励年轻人加入并参与课题研究。张杰说:“当引进团队达到相当数量时,我们现在担心的一些校园不良文化同化引进人才的负面影响,也许就会逐渐消解。”



发表于 2010/5/12 11:11:19

跨越地平线 [离线]

4★★★★☆

发帖数:98 积分:868
2楼

昨晚我们说到这个了,他们还不信!

      
发表于 2010/5/12 13:48:24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