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站迷天 (Sat Nov 23 15:47:45 2002)
浏览量:9077 回帖数:0
1楼
柳琴原是苏皖鲁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
柳琴在现代的发展。
柳琴:典型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
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
金刚腿”等。演奏方法与琵琶类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
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
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梁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
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
,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
代替。
建国后,柳琴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和创新,已制成三弦24 品柳琴、四弦29 品柳琴及
五弦中音柳琴。
20世纪50 年代末制成的三弦24 品柳琴,使用红木做背板,腹腔中加安音梁、琴胆,
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以骨质或塑料做的音窗,琴颈和面板上的竹质品位采用十
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演奏用的竹筒或牛角筒 改为拨号,琴的外型也作了适当的调整,
使柳琴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解决了转调问题,从而在民族乐队中广为采用。三弦柳
琴按四、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 d1、 g1’、d2)或(d1、a1、d2),音域从(d1~
d4),有三个八度。
20世纪70 年代初,制成的四弦柳琴,放大了共鸣箱,腹腔的结构,改为高音区空间
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做成弧形并采取拼板,木质紧密的用在高音部分,松软的用在低
音部分。采用三拱阶梯马,解决了音准问题。在三弦24 品柳琴基础上,增加一根低音强
和五个高音品而成。四弦定音为(g、d1、
g1、d2),音域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琶音、和弦更加方便。为使柳琴音量增
进一步扩大,满足室外演奏需要,还在琴内增装电扩音装置,既不影响琴形美观,又使音
量扩大三四倍。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
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
1975年试制成功的五弦中音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
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3块桐木板拼合,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合理分布,音孔
取消了音窗,品位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弦定音为(A、
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
琵琶韵味,已用于独奏及乐队合奏,效果较好。
柳琴的独奏曲目很多,较著名的有《幸福渠》、《春到沂河》等。
柳琴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还具有曼陀林的音响效果。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琵琶类似。
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
,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它既适于演奏欢
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乐
队中能与琵琶、阮、筝和二胡等乐器和谐默契地合作。
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它与西洋乐队合作时更别有风味,在音色上
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民间乐队——常州丝弦中,柳琴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
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在器乐合奏中,有时它还处于领奏地位,能很好地调节
音色变化。
演奏柳琴时,奏者端坐,将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琴拔多由
赛璐珞片、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制成三角形、四边形或长条形。以用0.7毫米厚的赛璐
珞片制成边长30毫米的三角形投片为好,有着不掉粉末、软硬适度、富于弹性、便于控制
等优点。还应将拔片每边的右侧磨簿些,以使发音清脆、洁净。柳琴拨片同拉弦乐器的琴
弓一样重要,对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有直接关系,道常将拨片的2/3夹于拇指和
食指第一关节之间,用露出的1/3弹拨琴弦。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扫拂和轮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
带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号均与琵琶的指法符号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种度数的
和音与和弦。自然泛音灵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强奏时紧张、热烈
;弱奏时安静、甜美。
柳琴在现代的发展。
柳琴:典型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
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
金刚腿”等。演奏方法与琵琶类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
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
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梁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
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
,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
代替。
建国后,柳琴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和创新,已制成三弦24 品柳琴、四弦29 品柳琴及
五弦中音柳琴。
20世纪50 年代末制成的三弦24 品柳琴,使用红木做背板,腹腔中加安音梁、琴胆,
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以骨质或塑料做的音窗,琴颈和面板上的竹质品位采用十
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演奏用的竹筒或牛角筒 改为拨号,琴的外型也作了适当的调整,
使柳琴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解决了转调问题,从而在民族乐队中广为采用。三弦柳
琴按四、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 d1、 g1’、d2)或(d1、a1、d2),音域从(d1~
d4),有三个八度。
20世纪70 年代初,制成的四弦柳琴,放大了共鸣箱,腹腔的结构,改为高音区空间
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做成弧形并采取拼板,木质紧密的用在高音部分,松软的用在低
音部分。采用三拱阶梯马,解决了音准问题。在三弦24 品柳琴基础上,增加一根低音强
和五个高音品而成。四弦定音为(g、d1、
g1、d2),音域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琶音、和弦更加方便。为使柳琴音量增
进一步扩大,满足室外演奏需要,还在琴内增装电扩音装置,既不影响琴形美观,又使音
量扩大三四倍。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
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
1975年试制成功的五弦中音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
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3块桐木板拼合,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合理分布,音孔
取消了音窗,品位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弦定音为(A、
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
琵琶韵味,已用于独奏及乐队合奏,效果较好。
柳琴的独奏曲目很多,较著名的有《幸福渠》、《春到沂河》等。
柳琴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还具有曼陀林的音响效果。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琵琶类似。
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
,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它既适于演奏欢
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乐
队中能与琵琶、阮、筝和二胡等乐器和谐默契地合作。
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它与西洋乐队合作时更别有风味,在音色上
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民间乐队——常州丝弦中,柳琴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
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在器乐合奏中,有时它还处于领奏地位,能很好地调节
音色变化。
演奏柳琴时,奏者端坐,将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琴拔多由
赛璐珞片、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制成三角形、四边形或长条形。以用0.7毫米厚的赛璐
珞片制成边长30毫米的三角形投片为好,有着不掉粉末、软硬适度、富于弹性、便于控制
等优点。还应将拔片每边的右侧磨簿些,以使发音清脆、洁净。柳琴拨片同拉弦乐器的琴
弓一样重要,对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有直接关系,道常将拨片的2/3夹于拇指和
食指第一关节之间,用露出的1/3弹拨琴弦。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扫拂和轮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
带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号均与琵琶的指法符号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种度数的
和音与和弦。自然泛音灵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强奏时紧张、热烈
;弱奏时安静、甜美。
发表于 2012/11/9 20:3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