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欣赏之 《渔樵问答》
浏览量:9022 回帖数:0
1楼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此曲反映了隐逸者向往渔樵生活,
希望从自然山水中吸取灵感或了悟,以摆脱人事的羁靡,把渔樵作为隐士
的化身来加以歌颂。《琴学初津》认为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
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
乐曲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段),曲调悠然自得,表现
出一种飘逸洒脱地格调,上下句地呼应造成渔樵对答地情趣。第一段末呈
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6-10段)是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
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
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
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此曲反映了隐逸者向往渔樵生活,
希望从自然山水中吸取灵感或了悟,以摆脱人事的羁靡,把渔樵作为隐士
的化身来加以歌颂。《琴学初津》认为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
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
乐曲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段),曲调悠然自得,表现
出一种飘逸洒脱地格调,上下句地呼应造成渔樵对答地情趣。第一段末呈
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6-10段)是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
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
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
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
发表于 2012/10/30 10:2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