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与梨园戏
浏览量:6966 回帖数:1
          
            
            1楼
          
            
              
上次听的讲座,交作业。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个音
乐种类,它成长成熟于福建泉州地区,后流传于整个闽南、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居住区。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等方面看,南音与唐宋时期的大曲、法
曲、宋词以及元代散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迄今已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有:洞箫(闽南称“尺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中音唢
呐(闽南称“南嗳”),木鱼,铜铃,扁鼓等。广东南音与福建南音不同,它用广州方
言演唱,以清唱为主,属曲艺类说唱艺术,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已有100多年
历史。
南音最基本的演奏单位是五个人: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采用工乂谱。南音
琵琶上次交的作业说过了。南音洞箫又称尺八。南音二弦,有唐代奚琴演化而来,琴杆
是竹根制成,琴轴的方向与二胡相反与奚琴相同。南音三弦是小三弦。南音唢呐又称嗳
仔。南音打击乐:1)拍板;2)响盏;3)小叫:小木鱼和小锣;4)四宝(四块长形竹
片);5)扁鼓:是打击乐中的低音乐器;6)双铃,其实就是碰铃。在演奏中板鼓和双
铃一般只用一个。南音的上四管是指洞箫、二弦、琵琶、三弦,下四管是指四件打击乐
器。
南音的三大组成:指,曲,谱。
指:套曲,有唱词,但是常用来演奏,嗳仔指是一种唢呐伴奏的开场曲目。
曲:南音活动的主体,专供演唱,演唱者的礼节是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站着唱
谱:纯系乐曲,eg《梅花操》
==================================
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戏码、唱腔和演出规制。
梨园戏的音乐唱腔属于用闽南语的“泉腔”演唱的曲牌连缀,伴奏以弦管为主,一字多
腔,语言用泉州方言。曲牌体式有:套曲、集曲、过曲、慢、引、近、小令和唐代大曲
的滚等。梨园戏的乐律和乐器多采用唐代旧制,伴奏乐器有南琵琶,洞箫,二弦,三弦
,唢呐等;打击乐器以鼓,小锣,拍板为主。与□□乐器的锣鼓经不同,鼓用银色浑厚
的“南鼓”,伴奏是将左脚压在鼓面上,做不同位置的移动,配合鼓槌打出轻重不同的
鼓点,用以烘托气氛,南鼓又称压脚鼓。
梨园戏分为大梨园(成年班)和小梨园(儿童班),大梨园又根据城乡划分为上路老戏
和下南老戏,由此产生了梨园戏的三个主要流派:上路,下南,小梨园。这三个流派表
演的剧目和题材不同。
小梨园:多为生旦戏,题材是爱情戏,角色有生、旦、贴、丑。风格华丽优美
上路:多为夫妻离合忠孝节义的伦理戏,角色有生、旦、净、丑。
下南:半文半武,忠奸斗争,角色有净、末、外、丑。风格粗犷豪放
声腔是泉腔,用弦管调(南音的“指”)做基本唱腔,吸收了“潮调”“弋调”“昆腔
”等等声腔。
与南音相比,梨园戏有如下特点:
1)有串场音乐,过门;2)节奏较明快(同样的曲子南音做4/4拍,梨园戏做8/4拍);
3)调门比南音高一个小三度(D->F);4)有花白,过门时还有模拟声(压脚鼓模拟风
声等等);5)有“后台帮腔”,和“啰哩嗹”
            
            
       
              
                  
            
          
          
        上次听的讲座,交作业。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个音
乐种类,它成长成熟于福建泉州地区,后流传于整个闽南、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居住区。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等方面看,南音与唐宋时期的大曲、法
曲、宋词以及元代散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迄今已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有:洞箫(闽南称“尺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中音唢
呐(闽南称“南嗳”),木鱼,铜铃,扁鼓等。广东南音与福建南音不同,它用广州方
言演唱,以清唱为主,属曲艺类说唱艺术,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已有100多年
历史。
南音最基本的演奏单位是五个人: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采用工乂谱。南音
琵琶上次交的作业说过了。南音洞箫又称尺八。南音二弦,有唐代奚琴演化而来,琴杆
是竹根制成,琴轴的方向与二胡相反与奚琴相同。南音三弦是小三弦。南音唢呐又称嗳
仔。南音打击乐:1)拍板;2)响盏;3)小叫:小木鱼和小锣;4)四宝(四块长形竹
片);5)扁鼓:是打击乐中的低音乐器;6)双铃,其实就是碰铃。在演奏中板鼓和双
铃一般只用一个。南音的上四管是指洞箫、二弦、琵琶、三弦,下四管是指四件打击乐
器。
南音的三大组成:指,曲,谱。
指:套曲,有唱词,但是常用来演奏,嗳仔指是一种唢呐伴奏的开场曲目。
曲:南音活动的主体,专供演唱,演唱者的礼节是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站着唱
谱:纯系乐曲,eg《梅花操》
==================================
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戏码、唱腔和演出规制。
梨园戏的音乐唱腔属于用闽南语的“泉腔”演唱的曲牌连缀,伴奏以弦管为主,一字多
腔,语言用泉州方言。曲牌体式有:套曲、集曲、过曲、慢、引、近、小令和唐代大曲
的滚等。梨园戏的乐律和乐器多采用唐代旧制,伴奏乐器有南琵琶,洞箫,二弦,三弦
,唢呐等;打击乐器以鼓,小锣,拍板为主。与□□乐器的锣鼓经不同,鼓用银色浑厚
的“南鼓”,伴奏是将左脚压在鼓面上,做不同位置的移动,配合鼓槌打出轻重不同的
鼓点,用以烘托气氛,南鼓又称压脚鼓。
梨园戏分为大梨园(成年班)和小梨园(儿童班),大梨园又根据城乡划分为上路老戏
和下南老戏,由此产生了梨园戏的三个主要流派:上路,下南,小梨园。这三个流派表
演的剧目和题材不同。
小梨园:多为生旦戏,题材是爱情戏,角色有生、旦、贴、丑。风格华丽优美
上路:多为夫妻离合忠孝节义的伦理戏,角色有生、旦、净、丑。
下南:半文半武,忠奸斗争,角色有净、末、外、丑。风格粗犷豪放
声腔是泉腔,用弦管调(南音的“指”)做基本唱腔,吸收了“潮调”“弋调”“昆腔
”等等声腔。
与南音相比,梨园戏有如下特点:
1)有串场音乐,过门;2)节奏较明快(同样的曲子南音做4/4拍,梨园戏做8/4拍);
3)调门比南音高一个小三度(D->F);4)有花白,过门时还有模拟声(压脚鼓模拟风
声等等);5)有“后台帮腔”,和“啰哩嗹”
                    
	
发表于 2008/8/31 14:5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