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姑苏行
浏览量:6364 回帖数:0
          
            
            1楼
          
            
              
又一篇功课~
 
标 题2-姑苏行
发信站迷天 (2004年10月19日01:58: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记得第一次听龚芳菲吹《姑苏行》是三年前的2001年吧,他还是
刚刚入校的小新生,也是在水上厅,吹晚了拿着笛子当金箍棒边耍边
进后台去了,呵呵。演出结束过后我就到后台转悠,那时候老团长也
在,他俩已经熟识,我和他们之间还不认得。我跟老团长聊了聊,被
他要去了联系方式(可过几天再遇到他他已经不认识我了,此后直到
又重新相识,加上江辰四个,我们开始筹备建团……)。
不过那时候她吹的是江先渭的原版,这次却该成俞逊发的了。三
年过来,两相比较,进步是很明显的,无论技术的熟练程度还是整体
性的把握能力都很容易看得出。但是也许,这首曲子对气功的要求不
适合女生的生理条件,无论江版的昆曲式的沉郁铿锵还是俞版丝竹式
的绵长富丽,对大部分男生来说,也是难以尽表的。
无论昆曲丝竹,要有润厚饱满的音色都必须口中“含气”,就是
打开口腔后部形成一个气流的缓冲区,类似于长笛的“哈气吹法”,
这对曲笛、更对低音大笛的音色有莫大的帮助(我曾在演出《春到
湘江》时在引子里用过并配合气震音,虽然观众反响很好,该不该用
还有待商榷),尤其昆曲更须使用。否则口腔瘪着吹这首曲子,声音
也同样是瘪的。近年这曲子有些被吹滥了的架势,使得不少人对它有
点反感了。我也曾如此,现在看来,曲还是好曲,要吹好它决非易事。
 
伴奏
笛子二胡之类单线行进的乐器,伴奏非常重要,否则只能用来奏
谭盾的现代作品,呵呵。演出效果不会好的。演出中清吹是吃力不讨
好的。我在演出前专门提醒过,可惜没有被采纳。
 
音色
作为昆曲曲牌改编的曲子,自然要保持文雅的本色,而要听起来
雅,就必须:一、音色要润(没有处理好,声音干直,笛膜没调好,
口风控制也不够严密);二、音质要含蓄;三、技巧运用适当,音头
尽量用气点,不能舌吐,但出音也必须干净,不能这样“呼”出来,
音头太散。
 
音准
龚芳菲吹长音有跟肖可畏相似的问题,音的末尾随气息的衰减音
高也往下掉。跟葫芦丝出狼音类似,这都要求嘴劲要保持,小腹要收
住,必要时随音的减弱渐渐调高气流的流向。
 
气息与乐句
乐句的划分必须清晰明确。由于用气方法欠妥,很多乐句气息都
撑不到最后,只好在乐句结尾的一打一颤一赠前面断开吸气。这三个
指花本为结束乐句而设,和乐句本体脱离,已无存在价值。
 
力度
作为讲韵味的曲子,强弱变化非常非常关键,做得不好就什么意
境都没了。南派讲究低音润厚,高音净弱,前者要求气息饱满坚实,
后者要很好的嘴劲功夫。高音弱奏是练习嘴紧立竿见影的方法,我高
中时专门狠练过一阵,收获颇丰。此曲要出韵味,必须做到这些要求,
音量随音高不但不能增,反而要递减。此外必须每句之中均须要有
力度变化,否则极易流于平直乏味。
 
震音
不可用。这首曲子力求含蓄,长音不平意境全失,故长音一般不可
加腹震音,但以力度对比体现。
 
结构
[一]引子 力求宁静,要给人“晨雾依稀”的印象;
[二]行板 含蓄地表达愉悦心情,如文人墨客对景赋诗,忌直白;
[三]小快板 游人嬉戏,但仍忌过分直露。快板也要强调小节内的轻重
拍位置,形成“加快的行板”的感觉。
[四]尾声 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处理方法与我前面讲李科的《傣寨情
歌》结构上尾声的再现部分相似,不再重复了。
 
整体上,解决了所有技术问题后,心中要有了如诗如画的景致,
才能吹出名堂。
 
隔日写成,思路中断,不妥之处望指正。
  
 
            
            
       
              
                  
            
          
          
        又一篇功课~
标 题2-姑苏行
发信站迷天 (2004年10月19日01:58: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记得第一次听龚芳菲吹《姑苏行》是三年前的2001年吧,他还是
刚刚入校的小新生,也是在水上厅,吹晚了拿着笛子当金箍棒边耍边
进后台去了,呵呵。演出结束过后我就到后台转悠,那时候老团长也
在,他俩已经熟识,我和他们之间还不认得。我跟老团长聊了聊,被
他要去了联系方式(可过几天再遇到他他已经不认识我了,此后直到
又重新相识,加上江辰四个,我们开始筹备建团……)。
不过那时候她吹的是江先渭的原版,这次却该成俞逊发的了。三
年过来,两相比较,进步是很明显的,无论技术的熟练程度还是整体
性的把握能力都很容易看得出。但是也许,这首曲子对气功的要求不
适合女生的生理条件,无论江版的昆曲式的沉郁铿锵还是俞版丝竹式
的绵长富丽,对大部分男生来说,也是难以尽表的。
无论昆曲丝竹,要有润厚饱满的音色都必须口中“含气”,就是
打开口腔后部形成一个气流的缓冲区,类似于长笛的“哈气吹法”,
这对曲笛、更对低音大笛的音色有莫大的帮助(我曾在演出《春到
湘江》时在引子里用过并配合气震音,虽然观众反响很好,该不该用
还有待商榷),尤其昆曲更须使用。否则口腔瘪着吹这首曲子,声音
也同样是瘪的。近年这曲子有些被吹滥了的架势,使得不少人对它有
点反感了。我也曾如此,现在看来,曲还是好曲,要吹好它决非易事。
伴奏
笛子二胡之类单线行进的乐器,伴奏非常重要,否则只能用来奏
谭盾的现代作品,呵呵。演出效果不会好的。演出中清吹是吃力不讨
好的。我在演出前专门提醒过,可惜没有被采纳。
音色
作为昆曲曲牌改编的曲子,自然要保持文雅的本色,而要听起来
雅,就必须:一、音色要润(没有处理好,声音干直,笛膜没调好,
口风控制也不够严密);二、音质要含蓄;三、技巧运用适当,音头
尽量用气点,不能舌吐,但出音也必须干净,不能这样“呼”出来,
音头太散。
音准
龚芳菲吹长音有跟肖可畏相似的问题,音的末尾随气息的衰减音
高也往下掉。跟葫芦丝出狼音类似,这都要求嘴劲要保持,小腹要收
住,必要时随音的减弱渐渐调高气流的流向。
气息与乐句
乐句的划分必须清晰明确。由于用气方法欠妥,很多乐句气息都
撑不到最后,只好在乐句结尾的一打一颤一赠前面断开吸气。这三个
指花本为结束乐句而设,和乐句本体脱离,已无存在价值。
力度
作为讲韵味的曲子,强弱变化非常非常关键,做得不好就什么意
境都没了。南派讲究低音润厚,高音净弱,前者要求气息饱满坚实,
后者要很好的嘴劲功夫。高音弱奏是练习嘴紧立竿见影的方法,我高
中时专门狠练过一阵,收获颇丰。此曲要出韵味,必须做到这些要求,
音量随音高不但不能增,反而要递减。此外必须每句之中均须要有
力度变化,否则极易流于平直乏味。
震音
不可用。这首曲子力求含蓄,长音不平意境全失,故长音一般不可
加腹震音,但以力度对比体现。
结构
[一]引子 力求宁静,要给人“晨雾依稀”的印象;
[二]行板 含蓄地表达愉悦心情,如文人墨客对景赋诗,忌直白;
[三]小快板 游人嬉戏,但仍忌过分直露。快板也要强调小节内的轻重
拍位置,形成“加快的行板”的感觉。
[四]尾声 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处理方法与我前面讲李科的《傣寨情
歌》结构上尾声的再现部分相似,不再重复了。
整体上,解决了所有技术问题后,心中要有了如诗如画的景致,
才能吹出名堂。
隔日写成,思路中断,不妥之处望指正。
                    
	
发表于 2008/3/26 6:59:27
                  
              
 
            
